又是留学生,又是“计划外”

西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昨晚发布声明,对网络热议的“1+3 / 2+2 留学项目”作出澄清:这些班属于计划外招生,不占统招名额、不走高考志愿通道,仅为准备出国深造的学生提供语言与学术过渡。一年后学生进入海外高校继续学习,最终拿到的是外方学位,与校内计划内本科和中外合作办学完全不同。 声明一出,许多网友点赞“及时”。但争议并未就此散去:为何同一校徽下会出现“统招分数线”与“缴费直通车”两条路径?项目宣传是否足够醒目地告知“非统招”“学位外授”等关键信息?如果边界模糊,极易让家长误以为存在“名校后门”,在心理上形成不公平感。 教育公平不仅是一张高考试卷,更是透明清晰的招生信息。合法合规并不代表无需解释——费用、学位归属、课程承接、后续签证与升学风险,都应“明码标注”。对愿意承担高额投入、希望通过国际路线弯道超车的家庭,这是一条合理选择;对苦读十二年、靠分数拼本科的考生,这条通道若不透明,便成了“灰色想象”的温床。 家长缺乏判断,机构偏爱“名校光环”,监管细则相对滞后。要守住公平底线,最简单也最关键的动作就是主动披露——把“统招”“计划外”“中外合作”这些概念用醒目的字体写在最显眼的地方;把收费标准、学位授予单位、退出机制一次说清。留学应是多元选择,而非暗门错觉。只有把阳光照进每一个招生角落,才能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也让大学的品牌不被误解拖累。

0 阅读:31
抽烟不喝酒饮茶不读书

抽烟不喝酒饮茶不读书

真相、道德、科学在流量面前一钱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