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名50多岁的日本女子,领着5个孩子,去郭沫若家敲门。郭沫若妻子于立群,一脸惊讶地问:“你找谁?”那个女人生硬地回答:“郭沫若。”屋里的郭沫若,听见声音快步走出来,竟呆呆地愣在原地。“孩子们想见父亲了。”安娜的声音很轻,却像一把锋利的刀,划破了香港那间拥挤客厅里凝固的空气。 眼前的安娜比郭沫若记忆里苍老了许多,头发已经斑白,身上的衣服洗得泛白,五个孩子躲在她身后,最小的那个攥着她的衣角,眼睛怯生生地往屋里瞧。郭沫若张了张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他怎么能忘呢?这是他在日本留学时娶的妻子,当年为了追随他,安娜不顾家人反对,跟着他过了十几年苦日子,还为他生下五个孩子。可抗战爆发后,他一声不吭就回了国,这一去就是十年,再没跟他们联系过。于立群在旁边看着这场景,大概也猜到了几分,脸色一下子沉了下来。 你说郭沫若作为大文人,写起文章来慷慨激昂,满口家国情怀,可在家庭这事上,做得确实不地道。当年为了投身抗战,撇下日本妻子和孩子,虽说有时代的无奈,但一句交代都没有,就这么消失十年,换谁能接受?安娜一个人在战火纷飞的日本,带着五个孩子艰难度日,心里得有多恨多委屈?后来郭沫若在国内又成了家,过上了安稳日子,可他心里真的放下过这些孩子吗?有人说,那时候局势动荡,通讯不便,可再难也不至于连一封信都没有吧?说白了,还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在他心里,可能事业和新家庭比旧责任更重要。
1948年,1名50多岁的日本女子,领着5个孩子,去郭沫若家敲门。郭沫若妻子于立
摄影圣典
2025-06-29 18:46: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