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努力,活该生闷气,有的人一百多分就可以上上戏,那你能说是孩子努力努不努力的问题吗
当“一百多分就能上上戏”,我们还能说“孩子不够努力活该失败”吗?
答案其实很残酷:有时候,个体的努力真的敌不过结构的不公。
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有人根本不用努力
如果一个孩子拼尽全力考了600多分,却因为户籍、学籍、政策、机会、背景,被挡在心仪的大学门外,而另一个孩子100多分就能轻松进名校,你说这个社会公平吗?你还怎么鼓励“寒门出贵子”?
这不是孩子的问题,是社会结构、资源分配和制度执行的问题。
父母的不努力,会影响孩子的“起跑线”
当你说“家长不努力,活该生闷气”,这句话虽尖锐,却揭示了一个现实:
有些家长拼命努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人脉机会和政策通道;
而有些家长囿于阶层、知识或资源的局限,无力突破系统性壁垒。
于是—不是孩子不配,是整个家庭在这场“精英制造游戏”里没有资格牌照。
有些人拼的是分数,有些人拼的是剧本
所谓“100多分进上戏”,如果属实,这已经不只是“努力与否”的问题,而是:
拼关系
拼户口
拼身份
拼信息资源
拼隐形通道
甚至拼一个“为你定做的招生剧本”
这套“剧本”本身,就不是所有人有资格参与的。
努力不该失效,但努力常常失效
教育系统本应是“通过努力实现阶层流动”的通道,但当制度被扭曲,当权力干预公平,努力就会变得 廉价、徒劳,甚至被嘲笑。
这时人们说“努力无用”,并不是否定勤奋本身,而是:
在某些不平等的制度下,努力不是晋升阶梯,而是掩盖特权的遮羞布。
我们为什么要质问“100多分能上上戏”的背后?
不是为了攻击那位孩子,而是为了问:
谁在设计这个游戏的规则?
谁在悄悄替换了考试的意义?
谁决定了什么人可以“不努力”也得好果?
而我们要做的,不是嘲笑努力,而是争取让努力重新有价值,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