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能“七十二变”,有证就有方,灵活加减化裁治病解难
中医在千百年临床实践中,在医理指导下,在药工配合下,在患者信任下,相继创造出不计其数的方剂,为治病解难做出贡献。
在无数药方当中,有立规矩的“祖方”,如桂枝汤;有专病的“专方”,如吴茱萸汤;有速效的“奇方”,如安宫牛黄丸;有畯猛的“强方”,如大承气汤;有救急的“妙方”,如白虎汤,等等。
所以涌现了中医业界公认的“临床十大名方”,个个能力不俗,解难无数,其中有一个名方叫“温胆汤”,很多中医对其称赞有加,有3个原因:
1、名中医的“垫脚石”,很多默默无闻的中医,靠用好用活温胆汤成为名医,或在温胆汤加持下更上一层楼,如宋代严用和、明代吴昆、清代汪昂。
2、老百姓的“解忧药”,它能治的病症很多,什么病都能帮上忙,内服外用均可,或者搭配其它方剂好得更快,有的百姓家里常备温胆汤药材。
3、中医药的“代表作”,该方药味不多,药材易得,炮制简便,熬煮省心,药价便宜,效果不错,是“简便廉验”的优秀代表,也保证了其长期频繁使用。
现阶段的温胆汤,是由二陈汤化裁而成,全方由6味药组成,以半夏+陈皮为君,以竹茹+枳实为臣,以茯苓为佐,以甘草为使。
温胆汤6味药,半夏主胃,陈皮主脾,竹茹主肺,枳实主脾,茯苓和甘草主心,没有一个药是把胆这个腑排在前面的,为何叫温胆汤?
1、胆属于六腑之一,也归于奇恒之腑,居于少阳,通达表里、上下,它被称为“决断之官”,与肝互表,可称为“胆木”,主疏泄,能升发,喜温怕寒,与其它脏腑有密切联系,这个联系的根基是“气机”,胆是调节全身气机的主力,启运阳气。
从温胆汤的主要成分看,半夏涉胃气,陈皮理脾气,竹茹行肺气,枳实运脾气,茯苓甘草降心气,六味药材的气机,与胆疏泄相合,此其一。
2、温胆汤原本是在二陈汤基础上,针对“胆寒失眠”而成方,二陈汤是化痰清热名方,疏肝利胆,除虚消烦,以“清”为主,但胆气条达要靠“温”,当痰热邪气郁于肝胆,则肝胆失温而病起,所以要去痰热,胆气自和。
温胆汤半夏和中化痰,陈皮和枳实理气开郁,茯苓渗湿,共同作用于痰湿痰阻,助胆腑温暖,胆是喜温的,此其二。
所以,中医前辈从南北朝《集验方》挖掘出温胆汤雏形,记载于《备急千金要方》,南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确方子机理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为后人熟知,方子最终定型,流传至今,并衍生出众多方剂。
温胆汤6味药,主调全身气机,每个药方主理一路气机,最终归于胆腑指挥调度,它的治病思路相当于现代的机器出现故障,重新启动,解决气机该升不升,该清不清,升清降浊失调等麻烦,理顺一团混沌的状态。
由于这个治病机理适用于多数病症,所以温胆汤的用途很广,痰湿、湿热、寒湿、气郁、瘀滞等问题都适用,在温胆汤基础上加减化裁即可,相当于温胆汤“七十二变”,如:
1、加柴胡、黄芩,解少阳气郁,加川楝、牡蛎,解胁下痞硬,这是柴芩温胆汤。
2、加黄连,缓解痰热扰心,且热气较重,引起心烦不安和失眠,这是黄连温胆汤。
3、加当归、白芍,解全身肢体拘急痉挛,四肢酸痛,或月经引起头晕头痛,这是归芍温胆汤。
4、加龙骨、牡蛎,安神稳心,解决夜不安寝、胆气不足的问题,且茯苓的量要大,这是龙牡温胆汤。
5、加桃仁、红花、川芎,解决少阳痰热、血脉瘀阻、神情呆滞等问题,这是桃红温胆汤。
6、加丹皮、栀子、知母,解决少阳相火勃发,痰热内蕴,心烦不安,烦热出汗等问题,这是丹栀温胆汤。
另外,根据病位、病症不同,还有加苍术和黄柏、郁金和香附、茵陈和滑石、大黄或芒硝等治法,方子非常灵活,在温胆汤与其它药方搭配治疗上,也有许多有名的组合,包括:
温胆汤与小柴胡汤搭配,解决胆胃失和、肝郁气滞问题。
温胆汤与酸枣仁汤搭配,解决多梦易醒、心悸怔忡问题。
温胆汤与黄连解毒汤搭配,解决痰热内生、湿热熏蒸问题。
温胆汤与半夏厚朴汤搭配,解决痰多气滞、胸闷咽痛问题。
温胆汤与四君子汤搭配,解决心脾两虚、气短乏力问题。
温胆汤与生脉散搭配,解决气阴两虚、痰扰攻心问题。
临床上,温胆汤相当于搭配的“万用方”,与多个方剂都能“合得来”,发挥除痰、化火功效,达到益气理气目的。
不过,用药需辨证,并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乱用。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中医好历害的七十二变.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中医這点做到啦。能天天出來宣传大家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呢,这点中医还是做到啦。你要是说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是不对,那他们就会说你不爱国,汉奸等等。这点中医们也做到啦。有那些呢(长青树、小和尚、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雪尘、390155483、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渔樵泛歌我不会、流水无声、wQ、 哆啦A梦、蓝染惣佑介、 人生几何、 观海听潮、 冷℡夜、在梦里、渡我、 用户15xxx53、梵醒、AAA、吴国明、 帅蛤蟆、没有昵称)。 (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