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蒋经国的实力和威望,完全可以在1988年去世之际,将台湾省交到他儿子手中。当时长子蒋孝文55岁,次子蒋孝武43岁,三子蒋孝勇40岁,从年龄上看,蒋经国的这3个儿子都有资格,继任蒋经国的位置。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蒋孝文早年确实被重点培养,金门电力工程干得也非常漂亮,结果1970年一场意外昏迷,落下终身残疾,无奈只能退出权力场。 老二蒋孝武一看机会来了,想学父亲当年掌控情报系统,结果1984年“江南案”爆发,旅美作家刘宜良(笔名江南)因写《蒋经国传》揭露蒋家秘史,在美国被竹联帮暗杀。 虽然蒋孝武没直接下令,但他长期与情报系统过从甚密,外界都直指他是幕后黑手。 张安乐、董桂森等涉案人员一口咬定是蒋孝武指使,蒋经国为平息风波,只能把儿子外派新加坡,彻底断送其政治前程。 老三蒋孝勇倒是聪明,一看形势不对,干脆下海经商,远离是非中心。 蒋经国为啥不硬推儿子上位?这里面有两个关键:一是台湾民主化浪潮挡不住。 1980年代,台湾街头运动此起彼伏,《美丽岛》事件后,民众对威权统治的不满达到顶点。 蒋经国自己也明白,搞世袭制就是逆潮流而动,1985年他公开表态“蒋家不会参选下任‘总统’”,等于亲手终结了家族统治的可能性。 二是蒋家后代不争气,蒋孝武政治不成熟,江南案后民心尽失;蒋孝勇虽精明,但根基太浅,根本镇不住台面。 蒋经国再有权势,也架不住儿子们“扶不起的阿斗”啊! 那为啥选李登辉?这老狐狸可太会伪装了,李登辉早年以农业专家身份进入政坛,1972年被蒋经国提拔为“政务委员”,主管农业。 他表面上对蒋经国毕恭毕敬,甚至在谈话时只坐半边椅子,一副谦卑模样。 更绝的是,他能在不同省籍的“国代”面前说不同的话:对江浙代表自称“东南乡下牛”,对两广代表大谈“革命之母”,对东北代表强调“边陲重镇”,把各方势力都哄得团团转。 蒋经国看中的就是他这种“不粘锅”特性——既没有深厚派系背景,又能平衡省籍矛盾,还能延续自己推动的本土化政策。 李登辉上台后干了啥?那真是“杀人不见血”。 他表面上喊着“一个中国”,背地里却一步步搞“台独”。 1993年提出“阶段性两个中国”,1999年公然抛出“两国论”,把两岸关系定位为“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 他还通过四次“修宪”,把台湾的政治体制改成“总统制”,彻底架空国民党传统势力。 更阴的是,他利用“务实外交”到处撒钱,搞“银弹外交”,妄图提升台湾“国际地位”,结果花了几百亿台币,只换来20多个小国的“承认”,全是些朝秦暮楚的主儿。 有人就想问,当年蒋经国除了李登辉这家伙外,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在我看来还真有,比如林洋港,这位台大毕业的“阿港伯”,从南投县长一路做到“司法院长”,主政期间推动司法改革、修建翡翠水库,口碑相当不错。 他主张“一个中国、对等协商”,多次呼吁两岸直接“三通”,是国民党内少有的务实派。 再比如郝柏村,当过“国防部长”“行政院长”,军方背景深厚,对“一个中国”立场坚定。 但这两位都有致命伤:林洋港属于“非主流派”,被李登辉排挤打压;郝柏村虽有军方支持,却缺乏民间基础,而且蒋经国担心军方干政会引发更大动荡。 相比之下,李登辉的“温和台独”面具更具欺骗性,蒋经国可能以为他能维持表面稳定,没想到这老狐狸才是真正的“台独教父”。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得从教训里长记性。 蒋经国的选择,既是时代的无奈,也是家族的悲剧;李登辉的背叛,让两岸关系陷入深渊,更让我们看清“台独”分子的丑恶嘴脸。 如今再看这段历史,咱们更得擦亮眼睛,绝不能让分裂势力得逞!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1936年,一名国民党中将不仅跟随红军走完了长征,还积极给红军授课普及作战策略,
【2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