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42年,远征军副师长齐学启被俘,面对日军的劝降,他说:“中国军人,可

醉卧桃花林间 2025-05-27 17:28:21

[太阳]1942年,远征军副师长齐学启被俘,面对日军的劝降,他说:“中国军人,可杀不可辱!"说完,他猛然夺过军刀,正要自杀,却被日军拦住。 (信息来源:湖南省文史研究馆--英灵化作中华魂——“现代文天祥”齐学启) 战火纷飞的年代,总有一些身影穿透历史迷雾震撼人心,在岳麓山北麓,一座看似寻常的墓葬背后,藏着怎样波澜壮阔的传奇,一位中国军人,如何在异国他乡的绝境中,用生命诠释最纯粹的家国大义? 回溯往昔,齐学启的前半生,堪称一部热血沸腾的奋斗史,1923 年,从清华大学毕业的他,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强国的憧憬,远赴美国诺维琪军事学校深造。 那时的他,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立志要用所学改变国家命运,学成归国后,他先后在南京宪兵学校、国民党宪兵部队任职,在维护南京治安的岁月里,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过人胆识。 1937 年 “八一三” 事变,他再次投身战斗,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保家卫国的誓言,这一次次的战斗,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更坚定了他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2年春,税警总团改编为新38师,他出任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奉命入远征军序列,从云南赴缅甸助盟军作战。那时的他,或许未曾料到自己会在异国书写震撼世界的传奇。 时间来到 1942 年的缅甸战场,齐学启迎来了军事生涯中浓墨重彩的篇章,4 月 16 日,英军第 1 师及战车营在缅北仁安羌陷入绝境,被日军重重包围长达两昼夜,弹尽粮绝,危在旦夕。 千钧一发之际,齐学启所在的新 38 师第 113 团星夜驰援,17 日傍晚,部队抵达拚墙河北岸,迅速进入攻击位置,次日,激烈的战斗打响,齐学启亲临前线,镇定指挥,他巧妙运用战术,利用疑兵之计迷惑敌人,带领官兵们向日军发起猛烈进攻。 在他的鼓舞下,战士们士气高昂,以一当十,经过艰苦奋战,成功击溃日军,将 7000 余名英军从危难中解救出来,这场战役,不仅轰动了英伦三岛,更成为中国远征军入缅以来的首次重大胜利,齐学启和战友们也因此获得中、英政府的嘉奖。 然而,胜利并未使齐学启有丝毫懈怠。仁安羌战斗结束后,他旋即率部队转移至卡萨、温早之间,与敌军激战。5月,齐学启奉杜聿明军长之命前往卡萨指挥作战。 11 日,部队从卡萨撤退时,因前往第 5 军军部联络,他与新 38 师部队失去了联系,只能随同第 5 军军部行动,在转至曼西时,他发现了新 38 师在卡萨负伤却无人照管的十余名官兵。 看着这些受伤的战友,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定收容他们,带着他们踏上寻找新 38 师部队的艰难旅程,一路上,他们与第 5 军军部也失去了联系,但齐学启从未想过放弃。 19日,他们抵达孟坎。在乌有河畔,齐学启为减轻负伤官兵的痛苦,砍伐竹子做成竹筏,让伤员乘竹筏顺流而下。此时的他,或许不曾预料到,更大的危机正等待着他们,而他也将在接下来的遭遇中,展现出中国军人最令人敬佩的气节。 乌有河畔的竹筏载着伤员顺流而下时,齐学启不会想到,这短短一段水路竟成了命运的转折点,1942 年 5 月 23 日,荷马林上游的枪声撕破宁静,十余名伤员在日军扫射中壮烈殉国,而身负重伤昏迷的齐学启,在苏醒后发现自己身处敌营。 当日军从他的军装判断出高级军官身份,试图以厚待诱降时,等来的却是这位中国军人最决绝的反抗 —— 拒绝换药进食,只求速死明志。 被转送至旅团长处的齐学启,面对威逼利诱不仅没有丝毫动摇,反而怒斥日军:“中国军人,可杀不可辱,” 夺刀自刺的瞬间,连穷凶极恶的侵略者都被他眼中的凛然正气震慑。 这份视死如归的气魄,让日军旅团长也不得不收起轻蔑,将他送往仰光战俘集中营,在这个关押着多国战俘的暗无天日之地,齐学启反而找到了新的战场,他用流利的中英文,向各国战俘讲述文天祥、岳飞的故事,传递中国必胜的信念,那些身陷囹圄的盟军士兵或许未曾想到,这个被囚禁的中国将军,竟成了他们黑暗岁月里的精神灯塔。 当时间来到 1945 年,日军在缅甸的败局已定,齐学启却迎来了最险恶的阴谋,汪伪政府的劝降、叛国者的嫉妒,最终化作蔡宗夫等人手中的尖刀,5 月 9 日那个寒夜,齐学启在厕所被刺重伤,日军拒绝施救的残忍,让这位将军的生命在痛苦中渐渐流逝。 即便在生命最后时刻,集中营里各国战俘自发为他祈祷,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送别这位用三年牢狱时光,教会他们何为尊严与信仰的精神领袖,5 月 13 日晚,齐学启带着未竟的遗憾与世长辞,而他留下的浩然正气,却永远铭刻在那段悲壮的历史中。

0 阅读:0
醉卧桃花林间

醉卧桃花林间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