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大将王树声在某机关单位食堂排队打饭,见一干部打了5份饭菜,顿感蹊跷。他上前询问原因,竟然被那干部怒目呵斥到:“关你什么事,闪一边去!”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人拍手叫好。 王树声这人,1905年出生在湖北麻城一个普通农民家。小时候家里穷,父亲早逝,靠祖母拉扯大。1923年,他考上了麻城高级小学,开始接触革命思想,受堂兄王幼安影响,慢慢走上了革命路。1926年,21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一头扎进革命事业,没回头。 1927年,王树声在家乡麻城带头搞暴动,自己拉起农民武装,军事才能一下就显出来了。同年11月,黄麻起义打响,他带着部队冲锋陷阵,为革命立了大功。1928年之后,他在红军里步步高升,当过团长、副师长、师长,参与打造鄂豫皖根据地,帮红军站稳了脚跟。 红军那几年,王树声打仗特别猛。1933年,反“六路围攻”时,他指挥部队死扛国民党军,保住了川陕根据地。1936年,他带队西渡黄河,加入西路军作战,虽然最后没打赢,但他领着剩下的人翻山越岭回了延安,那股不服输的劲儿真不是盖的。 到了抗日战争,王树声转战太行山,组织游击队跟日军干。1944年,他带部队杀进豫西,建起抗日根据地,为打败日本出了不少力。解放战争时,他跟着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打了好几场硬仗,把国民党军的“清剿”计划搅得稀巴烂。1949年5月,他当上湖北军区副司令员,带着部队把大别山的国民党残兵收拾干净。 新中国成立后,王树声干过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院长这样的要职,一心扑在军队现代化上。1955年,他被授予大将军衔,跟粟裕、黄克诚这些名字排一块儿,成了“十大将军”之一。他这人对自己要求严,生活上特别节俭,部队里的人都服他。 1968年秋天,北京军事科学院食堂里出了这么一档子事。王树声排队打饭,看到一个年轻干部挤到前面打了5份饭菜,周围人议论纷纷,但没人吱声。他上前问了一句,结果被那干部甩脸子怼了。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生气,可王树声没急,他心里明白,这种特权风气不整不行。 事后,他直接找到单位领导,把这事摆桌上讲开了,说军队是人民的,不能让领导干部搞特殊化,得跟士兵一个样。领导听完赶紧开会,把那年轻干部批了一顿,还下了禁令,不准再用职务捞好处。王树声还不止于此,他亲自盯着整顿,每天早上吹哨子督促训练,谁偷懒就挨个找谈话,用纪律条令压着干部改毛病。几个月下来,部队风气变了个样,特权的事儿基本绝迹。 这事儿在军队里传开了,大家都说王树声硬气,他的作风成了不少人的榜样。在他管军事科学院那几年,科研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军队装备建设也往前迈了一大步。他亲自抓了不少军械计划,为国防建设出了大力。 1974年1月7日,王树声在北京因病去世,69岁。全国军民都觉得可惜。他临终前交代,把一部分骨灰送回麻城烈士陵园,跟老战友埋一块儿。安葬那天,陵园里气氛沉重,官兵们排队致敬,这位老将军算是回到了他战斗过的地方。 王树声这一辈子,干的全是为革命、为军队的事。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共产主义不是喊口号,得真干。他的故事传下来,不少军人听着他的事迹,都憋着一股劲儿要为国家出力。 从1926年入党到1974年去世,48年时间,王树声一直在前线、后方忙活,没歇过。他的经历听着挺硬核,但也特真实。革命那会儿,枪林弹雨他扛过来了;建国后,军队建设他没落下。食堂这点小事,搁他身上也能看出大格局。 这事儿传开后,部队里不少人拿来当教材讲。王树声用事实证明,管好一支队伍,不靠喊口号,得靠纪律和榜样。他这招儿,既治标又治本,后来军队风气好了不少,跟他这股狠劲儿分不开。 1974年他走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少了个顶梁柱。但他留下的东西没丢,那些故事还在部队里流传。后来的军人听着他的事迹,心里多少有点触动——干革命、干军队,就得有这股子硬气和担当。
1957年,解放军副师长驾驶小船跑到台湾,毛主席大怒,立即叫来罗瑞卿处理这件事,
【7评论】【4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