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竟然有红烧肉,便决定吃碗红烧肉再走,却没想到因一碗红烧肉改变了人生。 (信息来源:2010-12-16 科技日报——记航天技术专家孙家栋:像卫星一样旋转不停) 1950年的元宵佳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园内弥漫着许久不闻的肉香,刚刚迈入二十一岁的孙家栋手握着为姐姐准备的年节礼品,迟疑地伫立在食堂入口处,在这物资紧缺的时期,红烧肉是难得一见的珍馐,若是错失此次机会,再能品尝到它的时机恐怕遥遥无期。 那个黄昏时分,食堂内人声鼎沸,喧嚣氛围如同节日庆典,孙家栋手捧着搪瓷碗,浓郁的肉香伴随着氤氲热气直扑鼻腔,就在他准备举筷之际,扬声器突然传出一则通告:"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急需招募俄语翻译人员,"顿时,食堂内一阵骚动,几位同学甚至顾不上用餐,放下碗筷便匆忙奔向登记处。 孙家栋握着筷子的手顿住了,开国大典时战机编队掠过天安门的场景在脑中闪回,他想起入学时在俄文课本扉页写下的誓言:“学好本事,报效国家。” 这个农家子弟来自辽宁瓦房店,自幼便历经战火,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家随父亲逃难至哈尔滨,彼时他趴在教室窗台,望着苏联援华飞机掠过松花江,心里就埋下了航空报国的种子,此刻红烧肉的油花在碗里晃动,却晃不散他眼中灼热的光,他放下碗筷,在报名表上工整写下自己的名字,连夜登上开往北京的火车。 莫斯科郊外的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冬天冷得能冻裂钢笔,孙家栋和29个中国学员挤在零下30度的宿舍里,就着煤油灯啃俄文教材,他们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谁先背熟《飞机空气动力学》,谁就能用唯一的热水瓶给大家泡高粱米粥,孙家栋总在凌晨三点摸黑起床,借着走廊的灯光抄公式,手指冻得像胡萝卜。 学院有个传统,连续五年全科满分的学生照片会挂在“荣誉塔”顶层,孙家栋的照片最终占据了塔尖位置,和旁边苏联将军的肖像平起平坐,毕业典礼上,当校长把斯大林金质奖章别在他胸前时,他摩挲着奖章背面所刻的“中国”二字,忆起离家时母亲塞入行李的干蘑菇,这个曾经吃红烧肉都要踌躇的穷学生,如今已蜕变为令苏联教授竖起大拇指的“东方火箭天才”。 1958年归国后,孙家栋在五院一分院总装车间见识了什么叫“白手起家”,没有计算机,他们用算盘打数据;没有精密机床,工人师傅硬是用手工锉出导弹零件,有次火箭陀螺仪装配出问题,车间主任想走捷径,孙家栋刚点头,钱学森就踩着满地木屑进来了。 这位被美国人称为“抵得上五个师”的科学家,蹲在地上和工人一起打磨零件,从下午一点磨到凌晨四点,月光透过车间铁皮屋顶的破洞洒下来,照着钱学森磨出血泡的手,孙家栋后来常对徒弟们说:“那晚我明白了,航天人最该敬畏的不是技术指标,而是每个螺丝钉上的良心,”这种“魔鬼藏在细节里”的作风,后来成了中国航天质量管理的基因。 1967年盛夏,钱学森把孙家栋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份“东方红一号”卫星方案,桌上摆着毛泽东1958年批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红头文件已经褪色,孙家栋凝视着方案中的“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这十二个字,思绪忽然飘回17年前食堂的那碗红烧肉,往昔贪吃的少年,如今却要担当起让中国声音响彻太空的重任。 没有计算机,他们以手摇计算器计算轨道,缺乏现成材料,便用炒锅模拟太空温差,当《东方红》乐曲自35800公里高空传来,孙家栋躲于发射塔后悄然抹泪,他想起留学时苏联同学嘲笑“中国人连自行车都造不好”,此刻终于能挺直腰杆,更让他骄傲的是,这颗卫星95%的部件都是国产,连焊锡都是自己炼的。 2004年,75岁的孙家栋又接下探月工程总师的重担,有人劝他:“万一失败,半辈子英名就毁了,”他摸着办公桌上用了三十年的搪瓷缸子笑:“当年吃红烧肉时,我可没想过要当什么元勋,”在酒泉发射场,他拄着拐杖爬塔架检查电缆,吓得年轻人直喊“首长危险”,嫦娥一号发射那晚,他盯着屏幕直到变轨成功,才想起该吃降压药了。 这个把家安在发射场的老人,家里最值钱的是1958年公派留学时发的牛皮箱,箱子里装着苏联时期的笔记本,泛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着导弹数据,最新一页却是外孙女画的“月亮上的玉兔”。 现在回头看这碗红烧肉的故事,总觉得历史像在开玩笑,但细想想,这哪是偶然?那个年代多少像孙家栋这样的年轻人,心里都揣着团火,他们吃过糠咽过菜,却把最金贵的青春献给了戈壁滩的发射架。 如今咱们刷着手机看卫星上天,可能觉得稀松平常,但想想看,第一颗卫星上天时全国人民都守着收音机等《东方红》,那场面多震撼! 孙老常说“航天人要坐得住冷板凳”,这话现在听着更扎心,现在满大街都是“风口”“赛道”,谁还愿意像他那样,为个螺丝钉较劲几十年?但正是这些“傻人”,让中国航天从跟跑到领跑,下次吃红烧肉时,真该给孙老这样的老一辈航天人敬杯酒,他们用一辈子,把咱们的“航天梦”炖成了满天星斗。
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竟然有红烧肉,便决定吃碗红烧肉再走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5-26 07:38:36
0
阅读: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