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司马懿夺权时,没人能反对?
第一个原因,曹操时代的名将到了曹叡在位晚期,
为什么在司马懿夺权时,没人能反对?
第一个原因,曹操时代的名将到了曹叡在位晚期,基本上都已作古,司马懿最能活,成了唯一一个历经四朝的元老重臣。
第二个原因,曹丕为了篡汉称帝,向士族妥协,采用了陈群的九品官人法,世家大族经过曹丕曹叡两代积累,逐渐占据了朝堂要津。
第三个原因,曹丕刻意打压曹魏宗族势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洪。曹丕处置曹洪太过薄情,让很多宗室心凉,都是曹姓宗族,因为一点小事就置人死地,这还怎么让曹姓宗族同心同德。
曹丕处置曹洪,应该不是公报私仇,而是刻意打压宗室,削弱宗室的力量。曹丕还下诏书,申明“藩王不得辅政”,这就把藩王小宗辅佐皇室大宗的路堵死了。
第四个原因,曹叡驾崩前托孤所托非人。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记载,曹叡病入膏肓前,以燕王曹宇(曹操之子)为大将军,让他和领军将军夏侯献(夏侯惇之孙)、武卫将军曹爽(曹真之子)、屯骑校尉曹肇(曹休之子)、骁骑将军秦朗(曹操养子),同为托孤大臣,共同辅政。
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向来和秦朗不对付,怕秦朗等人执政后,他们俩人早晚要被收拾,所以他俩趁曹宇出去找曹肇商议事情的时机,向曹叡哭诉。
陈寿《三国志》对这段历史记载比较模糊,只是说曹叡临终前把司马懿召回京,握着他的手说:“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
裴松之注引《魏略》和《魏氏春秋》也都记载曹叡是托孤给曹爽和司马懿,没有记载详细经过。
但仔细推敲,习凿齿在《汉晋春秋》记录的托孤过程应该靠谱,《三国志》和《魏略》、《魏氏春秋》只记载了结果。
曹叡托孤瞻前顾后左右摇摆,戏剧性的将曹魏的前程托付给了草包曹爽和野心勃勃的司马懿。
第五个原因,曹爽是个草包。
曹爽奉诏和司马懿共同辅政,他是大将军,司马懿是太尉,两人都具有“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力,也就是说两人都能调动京内和京外的军队。
如果曹爽能够一直压制司马懿倒也没什么问题,可这个家伙是个肤浅放浪之徒,独掌大权后,居然不知道天高地厚,过起了皇帝般的生活。饮食车服,跟皇帝一模一样。各地进献的珍宝,都搬到了自己家里。还把曹叡的才人弄到自己家里,供自己淫乐。
司马懿历经四朝,何等的老奸巨猾,他知道曹爽这个黄毛小子迟早会露出马脚,被他铲除。
正始十年(249年),曹爽带着齐王曹芳去高平陵祭祀曹叡,被司马懿抓住机会发动了政变,然后将曹爽一党一网打尽,全部诛了三族。
曹爽死后,曹氏宗族立即没落,大权全部落入司马懿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