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太厉害被历史除名”?这种只有影视剧里才有的情节,却真实发生在明朝。这个因太厉害被除名者叫袁可立,努尔哈赤这辈子没吃过几回败仗,偏生遇上这位河南来的文官,硬是让他三年没睡过囫囵觉。 袁可立这个名字在史书里藏得太深,明朝那些事儿翻烂了也难找。可要说起打仗的本事,辽东那疙瘩的后金兵听到他名号腿肚子都打颤。 老袁家祖上八辈儿都是老实庄稼汉,到他爹这辈儿才动了考功名的心思。 万历十七年科场放榜,二十七岁的袁可立中了进士,头回当官就摊上苏州府的推官差事。 这芝麻绿豆官管着刑名诉讼,搁旁人早被江南世族的弯弯绕绕整迷糊了,偏他敢把巡抚大人的亲戚送上公堂。 苏州知府石昆玉被巡抚李涞诬告贪污,满朝文武装聋作哑,袁可立愣是翻着账本查了个底儿掉,把李涞逼得自己递了辞呈。 这事儿在江南官场炸了锅,老百姓送他外号"袁青天"。 万历皇帝那会儿正忙着搜罗美女盖宫殿,朝廷里乌烟瘴气。袁可立调到京城当御史,碰上个仗着皇恩欺男霸女的恶官。 这人手上沾着人命官司,偏生皇帝当宝贝护着。那天刑场上刽子手举着刀等令箭,宫里太监捧着赦免诏书往这儿赶。 袁可立当着百姓面把诏书往案头一压,午时三刻准时开斩。这事儿传到宫里,气得万历摔了三个茶碗,转头就把袁可立削职为民。 老袁卷铺盖回睢州老家种了二十六年地,直到天启皇帝登基才想起这号人物。 辽东早乱成一锅粥了,努尔哈赤带着八旗兵把明朝边军揍得找不着北。 朝廷急吼吼把六十岁的老袁派到登州当巡抚,管着山东半岛和辽东沿海的防务。 要说读书人带兵,袁可立算是开了眼界。他照着戚继光的法子练水师,五万旱鸭子硬给练成能上岸能下海的两栖兵。 造了四千艘战船不算,还在皮岛扶植毛文龙当钉子户,把后金后院搅得鸡飞狗跳。 天启三年七月,努尔哈赤刚在旅顺屠完城,袁可立的水师就像天兵天将似的杀到,三天连克金州、复州、盖州三座要塞,愣是把辽东半岛南边四百多里地抢回来了。 最绝的是他派人策反了努尔哈赤的汉人女婿刘爱塔。 这刘爱塔管着金复海盖四州,手里握着后金粮仓。袁可立派去的细作带着《满江红》和家书,把个铁杆汉奸说得痛哭流涕。 刘爱塔带着粮草兵马投明那天,努尔哈赤气得把酒碗摔在亲儿子脸上。这事儿成了后金高层的大忌讳,清朝修史时愣是半个字不敢提。 朝廷里那帮子东林党和阉党可没消停。 魏忠贤想拉拢袁可立,送来的金银珠宝原封不动退回去。老袁在奏折里骂阉党"树倒猢狲散",气得九千岁直跳脚。 天启四年,袁可立七次上疏辞职,皇帝拗不过他,只能准了回乡养老。 他前脚刚走,后脚毛文龙就被袁崇焕砍了脑袋,皮岛防线土崩瓦解。 崇祯八年,李自成的流寇围了睢州城。七十多岁的袁可立散尽家财组织乡勇,硬是守住了家乡。 转过年来,这位四朝老臣在忧愤中离世。他死后才六年,明朝就咽了气。 要说清朝为啥这么恨老袁?康熙年间修《明史》,朝鲜使臣还专门跑来告黑状,说袁可立当年骂他们"勾连倭寇"。 乾隆四十二年更邪乎,把袁可立的传记和岳飞庙碑文一块儿禁了。 河南睢县那座"袁尚书大石坊",光绪年间还被知府强拆了,石头拉去修了城墙。 好在老百姓心里有杆秤。这些年睢县重修了袁家山故居,商丘市把他列为十大历史名人。 2019年河南卫视做了期《被遗忘的抗金名臣》专题片,讲老袁的故事收视率爆棚。 去年清华大学明史研讨会,三个教授为袁可立的战略思想吵得面红耳赤,这事儿还上了热搜。 老话说"真金不怕火炼",袁可立这坛子老酒,埋了三百多年反倒越陈越香。 现在翻开《明实录》和朝鲜《李朝实录》,到处都能找到他搅动风云的痕迹。只是不知道九泉之下的努尔哈赤,想起这个让他吃瘪的河南书生,会不会气得捶棺材板。 (信息来源:搜狗百科"袁可立"条目、上海老年报《袁可立敢作敢为》、《民族英雄_百度百科》、《节寰袁公墓志铭_百度百科》、今日头条《明末军事奇才袁可立》、河南卫视历史纪录片《被遗忘的抗金名臣》)
“因为太厉害被历史除名”?这种只有影视剧里才有的情节,却真实发生在明朝。这个因太
文栋说明星
2025-05-24 01:17: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