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五重间谍袁殊被76号逮捕,李士群要他招供,谁知他一点不慌,反而淡定地

谦与谦寻 2025-05-23 18:00:08

1939年,五重间谍袁殊被76号逮捕,李士群要他招供,谁知他一点不慌,反而淡定地对李士群说:“我的身份,岩井英一知道,你打电话问他吧!” 这简直就是把“后台”两个字直接甩在了76号头子李士群的脸上,还是带回音的那种。你说这李士群,平日里在上海滩也是横着走的主儿,专门干些捕杀有志之士的脏活,手段毒辣,什么时候见过这种“犯人”? 敢在审讯室里直接摇人,还摇的是顶头上司的顶头上司,这操作,放眼整个谍战史,都得竖个大拇指。 想当年,袁殊也是个文艺青年,正儿八经的。他1911年生于湖北蕲春,书香门第出身,虽然家道中落,但肚子里墨水可不少。年轻时办报纸、写文章,还跑到日本留学,专攻新闻学和东方文学。 这日语底子和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可不是后来为了当间谍临时抱佛脚学的,那是有真才实学的。谁能想到,这份“文艺范儿”日后竟成了他在虎狼窝里安身立命的本钱? 世道不太平,文人也难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1931年,袁殊经由早期卓越的文化和情报领导人潘汉年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中央特科,开始了他传奇的情报生涯。 潘汉年看中他啥?脑子活,懂日语,有文化,能在上层社会和日本人圈子里混得开。这第一重身份,是他的信仰,也是他一切行动的底色。 可光有红色背景还不够,袁殊的“朋友圈”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表兄贾伯涛是国民党中统的干将,一看这表弟是个人才,就把他拉进了中统,挂了个情报股长的衔。 这下好了,红皮蓝心,又多了一层保护色。在上海滩这地方,三教九流都得打点。袁殊深谙此道,又拜入了青帮,成了“通”字辈的人物,跟杜月笙黄金荣这些大佬都能说上话。这青帮的身份,在关键时刻,可比什么官方文件都好使。 高潮迭起的是在抗战爆发后。1937年,军统头子戴笠也相中了他,亲自招揽,给了个军统上海区国际情报组少将组长的头衔,专搞对日情报。 可谁又知道,这位转过脸就能和日本人把酒言欢?他利用自己早年在日本的人脉和文化修养,成功打入了日本驻沪领事馆副总领事岩井英一的情报机构,岩井公馆,当上了“嘱托”,每月领着日本人的津贴。这第五重身份,直接插到了敌人的心脏里。 于是乎,袁殊就成了这么个“五面怪”,在各个阵营间反复横跳,却总能片叶不沾身。他给组织送去的情报,价值连城,不知挽救了多少生命,扭转了多少战局。他甚至通过岩井的关系,把一些进步书刊堂而皇之地运往苏北根据地,这操作,简直是神来之笔。 所以,在1939年那个阴森的76号审讯室,当李士群的鞭子还没落下时,袁殊能那么气定神闲地搬出岩井英一,那可不是虚张声势。李士群听了这话,脸都绿了,但也不敢怠慢,赶紧一个电话打过去。 电话那头,岩井英一果然雷霆大怒:“袁君是我的朋友!你马上放人!”没多久,岩井亲自赶到76号,把遍体鳞伤的袁殊接走了。这脸打的,啪啪响。李士群大概肠子都悔青了,怎么就惹了这么个祖宗! 袁殊的传奇,就在于他能把这些看似水火不容的身份,巧妙地编织成一张互相掩护、互为支撑的网络。 日本人以为他是“亲日文化人”,军统以为他是“潜伏英雄”,中统和青帮则把他当成“自己人”,而共产党组织,则牢牢掌握着这条线的最终控制权,知道他“情况复杂,但基本可靠”。 这种在刀尖上行走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他用自己的方式,在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书写了一段独一无二的红色传奇。 信息来源:央广网2015.11.6《伪装者原型:王牌特工袁殊》

0 阅读:0
谦与谦寻

谦与谦寻

你是潮流的引领者,每一次亮相都惊艳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