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瑞典没几个中国人待得住?这么说吧,在瑞典生活几个月,就算不疯也得抑郁!

粉头发的咔咔 2025-05-23 16:50:20

为什么说瑞典没几个中国人待得住?这么说吧,在瑞典生活几个月,就算不疯也得抑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瑞典在不少中国人的印象中,是一个干净安静、福利完善、自然风光优美的国家,很多人憧憬着北欧的生活节奏,向往着能在这样一个地方生活、工作、甚至定居。 但真正到了瑞典,生活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光鲜的外表背后,有很多让人难以适应的现实,对于习惯了中国节奏和人情味的普通人来说,瑞典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生活选择。 在瑞典生活的第一印象就是冷清,走在街头,大多数人低头走路,不会主动打招呼,也不会和陌生人攀谈,公交车上人们安静地坐着,看书、听音乐或者发呆,即使身边坐着人也很少交流。 在商店里,收银员的语气礼貌但疏远,顾客之间没有多余的互动,哪怕是节假日,商场和街道依然安静,跟中国节日期间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环境对于习惯了人声鼎沸和朋友聚会的中国人来说,是种心理上的落差,生活成本也是让人吃不消的地方。 在瑞典超市买一袋普通米可能就要三四十块人民币,一根黄瓜十多块,一盒鸡蛋折合下来比国内贵几倍,在外面吃一顿便餐,人均至少一百多元人民币,而且味道和分量都不如国内常见的快餐店。 住的地方也贵,即使是偏远一些的城市,一间不带家具的小公寓每月租金也可能要七八千元人民币,租房市场紧张,找到合适的房子需要排队、提交各种证明材料,刚到瑞典的人经常因为找不到房子而四处奔波。 除了物价贵,税负也很重,很多人看到瑞典的平均工资不低,就以为在这里生活会比较宽裕,但瑞典的个人所得税很高,中等收入者的税率能达到30%到50%。 比如每月税前工资两万克朗,扣完税后到手的可能只有一万二三,而这笔钱还要覆盖高额的房租、水电、交通和日常开销,省吃俭用也很难攒下什么钱,工作节奏虽然不快,但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差距让人难以安心。 语言和文化隔阂也让人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虽然很多瑞典人能说英语,但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瑞典语才是主流,聚会或者公司会议时,大多数人还是用瑞典语交流。 作为外国人,很多时候只能干坐着听不懂,也很难参与进去,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很淡,下班以后各回各家,几乎没有像中国那样的同事聚餐或下班后小聚。 邻里之间也很少来往,大多数人下班回家后就关上门,不再出门,长时间没有社交接触,很容易产生孤独感。 气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瑞典的冬天漫长寒冷,白天的日照时间很短,上午十点才天亮,下午三点就开始天黑,气温经常在零下十几度,出门一趟都要做好十足准备。 缺乏阳光加上长时间的封闭生活,很容易让人心情低落,情绪烦闷,有些人刚来时还能忍耐,到第二个月开始就觉得撑不下去,甚至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情况。 很多人并不知道,瑞典本国人的抑郁症发病率也不低,不少人靠药物来调节情绪,医疗看似完善,实际使用时却问题多多。 看病不能直接挂号,而是先要打电话给家庭医生,由医生判断你是否需要就诊,轻微疾病往往被建议自己在家休息,严重一点也要等上几天甚至一周才能排上医生。 有时候身体不舒服也只能忍着,对于习惯了国内社区医院或者药店就能解决问题的中国人来说,这种等待和被动式服务是很大的不适应,急诊虽然可以直接就医,但优先级不高的情况也常常被推迟。 晚上出去吃饭或买东西也是一种挑战,很多超市和餐厅晚上八点就关门,周末也会提早歇业,没有夜市,没有路边摊,连便利店都很少,城市到了晚上显得格外冷清,街道空无一人,很多地方连路灯都不太亮。 对习惯了中国夜生活的人来说,这种生活节奏显得单调而压抑,外卖服务也不发达,平台少、价格高、等待时间长,想要随时点份热饭几乎不可能。 很多人最初对瑞典充满期待,但真正生活下来后发现理想很难兑现,不是因为瑞典不够好,而是它的好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需求并不契合。 这里适合慢节奏、独处、喜欢寒冷和自然环境的人群,但对那些喜欢热闹、注重人际关系、习惯便利生活的中国人来说,瑞典并不是一个容易适应的地方。 生活成本高、社交冷淡、环境压抑,久而久之,人会变得焦虑、孤独,甚至抑郁,这并非个别感受,而是许多来过瑞典的中国人的共同体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高福利高收入的北欧人,为什么总感到抑郁?

0 阅读:298

评论列表

用户12xxx01

用户12xxx01

1
2025-05-23 18:25

怎么听着像是养老院的境况呢?

粉头发的咔咔

粉头发的咔咔

粉头发的咔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