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为啥迟迟造不出霹雳-15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这个问题其实说白了,核心就三个原因,第一个就是西方造不出“双脉冲发动机”。这是因为西方认为“双脉冲发动机”技术复杂度过高,很难造的出来,所以西方重点押注的是“冲压发动机”。结果没想到咱们却把“双脉冲发动机”给搞出来了。 咱先说说这双脉冲发动机,它就像汽车的分段油门,既能用第一段动力把导弹推得足够远,又能用第二段动力在接近目标时灵活调整轨迹。这种设计理念听起来简单,但实现起来需要解决两个难题:既要保证两次点火之间完全隔绝,又要在需要时精准触发第二次燃烧。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团队通过特殊耐高温材料制作的隔离层,配合毫秒级点火控制系统,成功突破了技术瓶颈。相比之下,西方更倾向于采用冲压发动机技术,这种技术虽然理论上射程更远,但需要导弹全程保持高速飞行,导致体积过大、成本飙升,还容易被敌方发现和拦截。 再看看技术落地速度。中国从实验室验证到批量生产霹雳-15只用了三年,而美国同类型的AIM-260导弹研发了八年仍未定型。这是因为中国军工体系采用了“需求牵引+技术突破”的双轮驱动模式,当年研发霹雳-15时,既考虑战机弹舱尺寸匹配,又预见到预警机体系带来的战术变革。而西方军工企业更多是“技术找需求”,先研发单项技术再寻找应用场景,导致项目陷入“为创新而创新”的怪圈。 成本方面,中国更是占尽优势。霹雳-15E的生产成本约80-120万美元,而美国AIM-120D的生产成本约200万美元。中国通过规模化生产和自主研发降低了成本,比如双脉冲发动机的耐高温隔离层,单件生产成本仅相当于西方同类产品的五分之一。此外,中国在材料科学和制造工艺上的突破也功不可没,例如氮化镓雷达导引头,全球80%的镓金属产能掌握在中国手中,西方即使拿到导弹残骸,也难以复制。 原创性方面,中国在导弹技术上的自主创新更是让西方望尘莫及。霹雳-15采用主动雷达导引头、双向数据链系统等先进技术,这些技术都是中国自主研发的,而西方导弹往往依赖进口或联合研发,导致技术整合困难。例如,欧洲的流星导弹在与印度战机的适配过程中,就因为需要深度整合导弹与战斗机机载雷达之间的共享源代码而受阻。 最后,西方空军的作战理念和空战体系也不适用霹雳-15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欧洲空军的预警机和作战体系只能支撑射程150公里左右的导弹,再远就够不着了。而美国空军的F-22、F-35等隐身战斗机的弹舱都是按照AIM-120的尺寸设计的,要想换装更大的导弹,就需要重新设计弹舱,这在短期内几乎不可能实现。
印度输的不冤!三年前,巴基斯坦接收首批歼10c,空军参谋长一番讲话全部被验证,下
【11评论】【8点赞】
无声狂啸
双脉冲是老技术了,在体型庞大的地空导弹中很常见。但是对于体积严重受限的空空导弹,就需要需求工程师做极端的结构优化和无数次测试才能完成,这是中国军工的特有优势(工科大学生和研究生多且便宜)。此外,押宝冲压发动机的是法鸡流星。法鸡押宝冲压发动机是因为它家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不行,只好找德国拜耳公司搞了冲压技术路线
用户17xxx34 回复 05-24 20:38
应该是个行家
momo
中国现在三脉冲火箭都出来了。双脉冲本质上和你放烟花的时候,烟火冲上天以后,二次爆炸差不多。中国是烟花大国,这个技术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