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抑郁了,有些话可能得罪家长,但我还是得说 看抑郁也有三十多年了,接触过不少孩子的情绪问题,今天想冒个险,说点可能让家长不太爱听的大实话:有时候孩子抑郁了,真正需要「治病」的可能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先别急着反驳。 咱就说个最常见的现象:很多家长带孩子来看情绪问题,一开口就是:“医生,你快看看我家孩子,整天闷闷不乐,也不想上学,是不是心理有问题?” 可跟孩子单独聊几句就会发现,孩子嘴里反复出现的词是:“我爸妈从不听我说话”“他们只知道让我学习”“家里总是吵架……” 为啥说家长才是“病根”?打个比方就明白了 孩子就像家里的小树苗,长得歪歪扭扭,你不能只盯着树苗骂“你怎么不长直”,得看看土壤是不是板结了,水浇多了还是少了,阳光够不够。 ①高压型家长:天天盯着成绩唠叨,孩子稍微反抗就说“我都是为你好”,孩子像被巨石压着的苗,喘不过气; ②忽视型家长:自己天天玩手机、吵架,却要求孩子“乖乖听话”。孩子心里空落落的,就像没人浇水的树苗,慢慢就干巴巴了。 ③情绪不稳定型家长:心情好时对孩子百依百顺,心情不好就乱发脾气。孩子每天都在猜“今天爸妈是晴天还是暴雨”,神经绷得紧紧的,能不抑郁吗? 这三种“隐形伤害”,很多家长都在做 1. 把孩子当情绪垃圾桶 有些家长一回家就跟孩子抱怨“:妈妈今天被领导骂了,都是因为你不省心!”“我们这么辛苦赚钱,你就知道玩!” 孩子本来就小,哪懂这些成人的破事?可他们会觉得“都是我的错”,慢慢就把自己封闭起来,生怕做错事又让爸妈伤心。 2. 用 “为你好” 捆住孩子 “兴趣班是我选的,对你未来有好处”“朋友别乱交,我都是为你过滤坏人”“你听我的就行,以后你就知道了”…… 替孩子决定好了一切,看似保护,实则剪断了他探索世界的翅膀,最后孩子连 “反抗” 的力气都没了。 3. 用物质代替爱,却不知道孩子要的是陪伴 孩子要的不是新玩具、补习班,而是爸妈一句 “今天过得怎么样”,一顿好好吃的晚饭。 缺爱的孩子,就像没阳光的树苗,长得再高也是歪的。 家长该怎么做?先治治自己的「病」 ①少点评价,多点倾听:每天抽 10 分钟,只听孩子说话,不打断、不否定。 ②少点控制,多点尊重:试试问 “你觉得怎么做更好”,而不是 “听我的就行”。 先管好自己的情绪:别把工作压力、夫妻矛盾发泄在孩子身上,你稳了,孩子才不会慌。 ③先把自己的情绪治好 如果你自己每天焦虑得睡不着,冲孩子乱发脾气,那孩子很难不抑郁。 试试每天花点时间做点喜欢的事:散散步、跳跳操、追个剧,把自己的情绪“垃圾”倒掉。你稳了,孩子才不会慌。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 孩子抑郁了,家长肯定心疼。但光带孩子看医生、吃药远远不够,得想想:家里是不是太压抑了?夫妻关系是不是紧张?是不是很久没好好跟孩子聊过天了? 就像老话说的:“种坏了苗,不能只怪苗,得先翻土。”想让孩子好起来,家长得先学会“好好说话、好好爱” 这事儿没那么难,难的是家长愿不愿意承认:有时候孩子的“病”,病根就在自己身上。
“孩子不能没有爸爸”[微笑]
【10评论】【1点赞】
游戏人间
诵经念佛就可以治疗心理疾病,心情不好了念一会佛,心情就会变好,因为诵经念佛可以把让自己心情不好的负面情绪排出体外,负面情绪排出来了,心情就好了。可以试试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药师琉璃光如来,大悲咒,心经,金刚经,地藏经,妙法莲华经等等,都有这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