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日本,可能就是20年后的中国!日本的现状确实有很多地方值得中国警惕,现在走在大阪的街头,经常能看到出租车里坐着白发苍苍的司机,便利店里收银员的手上布满老年斑。这些景象,正在给咱们敲响警钟,日本走过的路,中国可能正在重走。 曾几何时,日本是全亚洲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年轻人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娱乐消费,生机勃勃,但过去30年,日本进入了“低欲望社会”,出生率持续下降,人口结构加剧老化,年轻一代对买房、买车、结婚甚至生育兴趣越来越低。 经济持续低迷、社会流动减少,创新创业精神被固定岗位和安稳生活逐渐磨平,不婚不育与少子化趋势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日本社会的活力也因此受到影响。 2023年,日本新生儿数量创下历史新低,同时,65岁以上高龄人口持续增加,达到总人口将近三分之一,街头、职场上的“银发”劳动力,是年轻人不断减少的直接反映,劳动力供给不足,养老、医保压力随之剧增,日本已不知不觉走进了“超老龄社会”。 实际上,类似的变化正在中国悄然发生,2022年中国人口首次负增长,新生儿数量持续下滑,“人口红利”退潮已越来越明显,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接近3亿,2035年或突破4亿。 高校毕业生就业承压,越来越多人选择“慢就业”、“灵活就业”,不少人开始“躺平”,不再坚信“奋斗必有回报”,消费观念在悄悄改变,“不婚不育”、“极简生活”成为部分年轻人的自我保护,这种氛围虽然与当年日本的整体社会情绪还不完全一样,但趋势殊途同归。 中国正经历着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劳动密集型岗位减少,制造业自动化取代了很多年轻工人岗位,传统产业升级压力大,新动能尚未全面释放,就业增长和经济活力受到挑战,如不能持续创新、激发社会活力,经济持续增长会变得更难。 中国房价逐渐理性,一些二三线城市甚至“人走楼空”,年轻人趋向一线城市的趋势不减,“县城空心化、农村老龄化”正慢慢成型,这与日本乡村衰落、地方空心化如出一辙,过去日本乡村学校关门、空房增多,如今在部分中国农村也悄悄上演。 社会老龄化最直接的压力在于养老和医疗,日本每年死亡人数远超新生儿,养老院、护理服务、人力短缺甚至成为日本社会的主要矛盾,“孤独死”、“多死社会”变得司空见惯。 中国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减弱,“9073”格局(90%的老人靠家庭,7%靠社区,3%靠机构)已难以为继,今后,医养结合、长期护理、农村养老等成为现实挑战。 不过,中国与日本还是有所不同,中国当前优势在于拥有大量的年轻人口红利、互联网技术红利和产业升级机会,市场空间更大,政策调整空间也更灵活,但问题也很明显,窗口期并不宽裕,结构性挑战已近眼前,如果应对不及时,就有可能陷入同样的困境。 怎么破局?核心是政策要持续转向年轻人,减轻生育、育儿、教育负担,建设友好的生育与生活环境,中国需要继续完善养老保障、推进智慧康养和社区服务,提前准备好与老龄化社会相配套的医疗、照护及社会服务。 更重要的是保持经济活力,推动技术创新、支持创业和新兴产业,创造更多适合年轻人的优质就业岗位,区域发展也要更均衡,防止人口、资金、资源过度向大城市集中,让中小城市和乡村有可持续发展空间。 日本给中国的一大警示是,社会的问题是慢慢积累起来的,站在今天回望,我们还能看到路口,但如果等问题爆发再去“临时抱佛脚”,有些矛盾就很难逆转。
今日的日本,可能就是20年后的中国!日本的现状确实有很多地方值得中国警惕,现在走
小加娱的史书
2025-05-23 11:05:30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