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索马里从我国购买24架歼-6战斗机后拒付尾款,我国7次催债无果后另辟蹊径,巧妙从这个无赖国家手中讨回欠款。 上世纪70年代末,非洲之角爆发了一场改变地区格局的军事交易,这场交易的起点要从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的边境冲突说起,当时索马里急需增强空军力量,却因政治站队问题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个位于非洲之东、坐拥三千多公里海岸线的国家,在经历美苏轮番拉拢又抛弃的动荡后,最终把目光投向了正在改革开放中寻求突破的中国。 1977年欧加登战争期间,索马里空军装备的苏联米格战机因缺乏维护陷入瘫痪,此时正值中苏交恶,中国自主研发的歼-6战机恰好与苏联米格-19系出同源。 对索马里来说,这种技术同源性意味着无需重新培训飞行员,就能快速形成战斗力。 对中国而言,这单生意不仅能赚取宝贵的外汇,还能换取索马里库存的苏-22发动机,这种发动机与米格-23型号相通,正是中国突破航空技术瓶颈急需的参考资料。 1979年9月,中国航空技术代表团带着精心准备的合同飞抵摩加迪沙,谈判桌上,索马里官员起初试图用"中索友谊"的道德绑架换取免费战机,遭到中方代表有理有据的回绝。 经过12轮拉锯式谈判,双方终于在10月敲定协议:中国以3310万美元出售26架歼-6系列战机,其中包含用4架战机置换4台苏-22发动机的特殊条款,索马里承诺分期付款,首期支付1600万美元。 战机交付过程出奇顺利,4台珍贵的发动机也如期运抵中国,但到了支付尾款环节,这个非洲国家开始显露出令人头疼的"老赖"本性。 索马里政府与国防部相互推诿,财政部长办公室的门槛被中国催款团队踏破七次,每次得到的都是"国库空虚"的搪塞。 这种僵局持续到1988年,索马里突然主动联系中国,他们库存的战机需要大修了。 中国工程师开出的维修条件简单直接:先付300万美元欠款,索马里这次倒是爽快付了钱,但剩下的1410万美元依旧没有着落。 催债团队在摩加迪沙的酒店里苦等数周后,终于想出了个"曲线救国"的方案:既然索马里守着金枪鱼资源丰富的海域却无力开发,何不用渔业权抵债? 这个提议让两眼发光的索马里官员当场拍板,双方很快签署了"以渔抵债"协议。 1989年初,中国远洋渔船浩浩荡荡开进亚丁湾,按照协议,31艘渔船每年捕捞作业可为国库创收约50万美元,理论上28年就能还清欠款。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1年索马里爆发内战,新政府拒不承认前朝债务,正在海上作业的中国渔船遭遇海盗威胁,不得不紧急撤离。 这场历时十二年的跨国追债,最终以中国收回1900万美元(含渔业收益)告终,剩余的1410万美元成了国际军贸史上的特殊案例。 这场交易虽留有遗憾,却为中国军贸发展敲响警钟,事后统计显示,索马里当时的人均GDP不足300美元,全国外汇储备还买不起一架战机的轮胎。 正是这次教训,促使中国建立起严格的军售风险评估机制,在后来与巴基斯坦、沙特等国的合作中,逐步成长为全球军贸市场的重要力量。 而当年换回的苏-22发动机,则为国产涡喷发动机技术突破提供了关键参数,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如今索马里海域仍活跃着各国护航舰队,那些在亚丁湾劈波斩浪的中国军舰,或许还记得四十年前那场充满戏剧性的跨国博弈。 从赊销战机的青涩到主导国际军贸的从容,中国用实战经验印证了那句老话:生意场上,诚信才是最好的通行证。 信息来源: 中国国防部《改革开放以来军事贸易白书》 《航空知识》杂志2015年专题《歼-6外销史话》
这次印巴空战,印度耍了一个小聪明,那就是先让阵风战机、苏30、米格29上场,如果
【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