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2年,姚启圣收复台湾,忐忑进京面见康熙。他知道此次前去必死无疑,但一直痛恨

霭烟波渺 2025-05-22 23:48:27

1682年,姚启圣收复台湾,忐忑进京面见康熙。他知道此次前去必死无疑,但一直痛恨他的康熙却并未杀他,这是为何? 话说那年头,清朝刚搞定“三藩之乱”,立马就琢磨着怎么拿下台湾。台湾那边呢,郑氏集团霸占多年,还天天喊着反清复明。施琅这哥们儿多次说要练练海军,把台湾给收了,结果愣是一直没人搭理。这时候,姚启圣跳出来了,说啥也得打,接着就开始忙前忙后,又是建水师,又是囤东西,还搞情报,挑拨离间郑氏内部。最后,施琅一举拿下台湾,这里面姚启圣功劳大得很。 可姚启圣这人吧,有才归有才,但傲慢毒舌,看谁都不顺眼,说话跟拿刀砍人似的,连康熙都不放过。一开始康熙还觉得这家伙挺正直,时间一长,心里头就开始犯嘀咕了。朝堂上,姚启圣成了孤家寡人,大臣们天天弹劾他,康熙也趁机踩他一脚,官职是一天不如一天。但即便如此,姚启圣还是死挺施琅,非要收复台湾不可。康熙一看,这俩货不会私下勾结吧?再加上他那臭脾气,康熙就一直拖着没决定。直到“三藩之乱”彻底解决,康熙才开始动手准备台湾的事,这时候姚启圣已经忙得跟孙子似的了。搞定台湾那摊子事儿后,姚启圣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自己现在就像块大肥肉,谁都想啃一口。于是,他干脆来个急流勇退,直接跟皇帝说要回家养老,赏赐啥的都不要了,那态度,比铁还硬!康熙呢,表面上装模作样挽留了一下,心里头估计都乐开花了,心想这家伙还挺上道儿,就没难为他,扔点银子金子就让他走了。姚启圣这一手,不光保住了自己的小命,还顺带给康熙免了个“杀功臣”的坏名声。康熙为啥不杀他?可不是因为心慈手软,那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聪明劲儿——杀了他没好处,还可能被人揪住小辫子,搞得民心惶惶。 姚启圣这家伙,一辈子既是硬骨头又是老狐狸。对权贵,他那是寸步不让;对自己,退得那叫一个溜,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一代奇人,当之无愧!

0 阅读:54

猜你喜欢

霭烟波渺

霭烟波渺

霭霭烟波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