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85年,大辽萧太后下令处死大将韩徳让。不久后,辽国皇族耶律虎古举兵造反时,

青史闲人 2025-05-22 16:02:17

公元985年,大辽萧太后下令处死大将韩徳让。不久后,辽国皇族耶律虎古举兵造反时,却吃惊的发现,已死的韩徳让复活了。

辽景宗驾崩已三载,他年仅十二的孩子耶律隆绪登基为帝。因皇子年幼,其母萧绰——也就是人们常称的萧燕燕——以太后身份执掌朝政。这一安排引发了皇族内部的强烈不满,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经过三年的精心布局,萧太后逐渐掌控了军政实权。某个黄昏时分,她突然传召南院枢密使韩德让入宫。当韩德让拨开沉重的貂皮帐帘,立刻注意到案几上焦黑的纸灰和太后颤抖的手中那张写有"赐死韩德让"朱批的黄绫,这一幕让他瞳孔骤然收缩。

"宋朝曹彬率十万大军已越过瀛州,更棘手的是,耶律虎古正散播关于本宫与你的流言..."萧太后话未说完,外面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名亲卫慌张闯入,报告惕隐府已调动三百精骑朝幽州城进发。

韩德让本能地握紧剑柄,脑海中闪回三年前的情景:辽景宗临终时,萧太后抱着幼小的新君,泪眼婆娑地问他:"母弱子寡,族人强势,边境不稳,该如何是好?"当时他曾跪地起誓:"臣愿生死相随。"

望着太后苍白的嘴唇,韩德让顿悟这是一场生死赌局。萧太后将黄绫塞入他手中,解释道:"我绝不会杀你,这只是假旨。耶律虎古勾结惕隐府,想借宋军压境之机逼宫。只有假装处死你,才能引他现身。三日后祭天仪式上,他必定会发难。"

韩德让紧握黄绫,青筋暴突。不久前,耶律虎古曾当众羞辱他:"你非我契丹族人,凭什么掌管禁军?大辽基业岂是你能守护的!"当时他强忍杀意,却不知对方早已谋划更大阴谋。

经过一番思索,韩德让提出担忧:"太后可曾考虑此计风险?若耶律虎古提前行动,或宋军趁机进攻,幽州将危在旦夕。况且惕隐府势力庞大,恐怕还有其他后手。"

萧太后冷笑道:"韩德让,你当年誓言保护我,现在却畏惧了?耶律虎古的兵马已驻扎城外三十里,连祭天用的牲畜都换成了战马。若不将他诱入陷阱,明日此时,我们的头颅就会挂在城头。别忘了那些暗中支持他的部族,一旦联合,大辽必将四分五裂!"

夜深人静,更夫敲响四更梆子。沉默良久后,韩德让突然解开衣襟:"请太后立即下令'赐死'我,就在此处。要让耶律虎古相信,必须见血。只是还需安排可靠之人守住边境,防止宋军突袭。"

萧太后瞳孔收缩,颤抖的手抚上案头匕首。烛光摇曳中,两人目光交汇,回忆起多年前猎场上的往事——那时她还是萧燕燕,他是韩匡嗣之子,一同射猎海东青的青春岁月。谁能想到,昔日意气风发的两人,如今会陷入如此险境。

出人意料的是,萧太后拿起匕首后并未刺向韩德让,而是狠狠扎进自己掌心。鲜血滴落在黄绫上,晕染成朵朵红梅:"就说你畏罪自尽,我念及旧情,特赐全尸。此事还需耶律斜轸配合,让他暗中埋伏,务必将叛党一网打尽。"

三日后的木叶山祭坛上,旗帜飘扬,耶律虎古站在宗室队伍最前,脸上挂着得意的笑容,眼中满是挑衅。萧太后突然拿出一份密报,高声指责:"耶律虎古,你勾结清河节度使,妄图借宋军之力逼迫本宫退位!"

耶律虎古立即拔剑指向祭坛:"太后临朝,违背祖制!"他身后的皇族纷纷亮出兵器,祭坛四周刀光闪烁,一场血战一触即发。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死去"的韩德让突然从萧太后身后现身,长剑出鞘直指耶律虎古咽喉:"为一己私欲将大辽置于危险之中,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此时,远处传来震天的马蹄声,耶律斜轸率领的铁骑如潮水般涌来,将祭坛团团围住。耶律虎古却毫无惧色,反而大笑:"萧燕燕,你以为这样就能算计我?我早已在幽州城埋下伏兵,等你们回城,就会发现幽州已易主!"

萧太后从容回应:"你以为我没有防备?耶律休哥已率精兵回防,你的伏兵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

耶律虎古绝望地嘶吼:"萧燕燕!你竟如此算计我!我不甘心!"话音未落,韩德让的长剑已刺穿了他的胸膛。

三日后,御帐内,韩德让正卸去伪装,额头上的锅灰尚未洗净,萧太后便捧着金疮药进来。她看着韩德让颈间的假勒痕,轻声说:"让你受苦了,若非你相助,后果不堪设想。"

韩德让握住萧太后受伤的手:"只要能保太后与大辽安全,这点委屈算不了什么。只是宋国那边,曹彬恐怕不会轻易罢休,我们需早做准备。"

萧太后微笑道:"不必担忧,曹彬得知内乱平息,想必不敢轻举妄动。倒是我们..."她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该好好整顿朝纲了。那些暗中蠢蠢欲动的人,也该让他们明白,萧燕燕的手段,远比他们想象的更为狠辣。"

窗外初雪纷飞,为幽州城披上银装。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终于落幕,也让萧太后与韩德让的命运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历史的长河中,这段"死而复生"的传奇故事展现了怎样的政治智慧?萧太后与韩德让这对君臣组合,又将如何应对未来更多的挑战?

0 阅读:100

评论列表

用户14xxx15

用户14xxx15

2
2025-05-22 19:18

她俩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

猜你喜欢

青史闲人

青史闲人

青史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