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王诚汉已经68岁,刚从成都军区司令员的岗位上离休,按理说可以安享晚年了。但没过几个月,他还在北京医院里打点滴,就接到了一个让他“回炉”的通知:中央让他出任军事科学院的政委。老将本想退下火线,结果又被“点将”上阵,而这封任命书,是邓小平亲自签的。 1985年,王诚汉已经68岁,刚从成都军区司令员的岗位上离休,按理说可以安享晚年了。但没过几个月,他还在北京医院里打点滴,就接到了一个让他“回炉”的通知:中央让他出任军事科学院的政委。老将本想退下火线,结果又被“点将”上阵,而这封任命书,是邓小平亲自签的。这事儿听起来就挺带劲,一个退了休的老头子咋就突然被拉回去干大事了呢?这里头肯定有故事。咱们得从头说起,把王诚汉这传奇一生掰开了聊聊,看看他为啥能让邓小平亲自点名,也看看军事科学院那会儿到底咋回事儿。 王诚汉1917年出生在湖北黄安,也就是现在的红安,一个地地道道的穷苦农民家里。小时候日子过得苦,7岁上私塾,课余还得干农活。12岁父亲去世,家里欠了一屁股债,他只能去镇上的杂货铺当学徒,日子过得紧巴巴。1930年,13岁的他被徐向前带的红军感染,干脆扔下杂货铺,跑去参军,从此跟革命干上了。 在红军里,他不是混日子那种人。15岁当班长,16岁升排长,还入了党。17岁就当上红二十五军的连长,带着队伍参加长征。长征路上,他带着连队冲破敌人封锁,硬是熬到了陕北。19岁那年,他升到红三十军262团团长,年纪轻轻就管着一帮人打仗。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他还当过抗大的教员,培养了不少军事骨干。这段经历,算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也奠定了他后来能挑大梁的基础。 抗日战争那会儿,王诚汉带着部队在河南豫西跟日军干,硬是打出了一片根据地。到了解放战争,他更没闲着,中原突围、孟良崮战役、临汾战役,哪儿有硬仗哪儿就有他。1948年,他当上181师师长,带队攻下西安,为新中国成立出了大力。这一路,他靠的不是运气,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他也没歇着。志愿军师长、西藏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一路干下来,1955年还被授了少将军衔。到了1985年,他从成都军区司令员的位子上退下来,68岁的人了,谁不想舒舒服服过几天清闲日子?可偏偏这时候,中央找上门来了。 1985年,王诚汉在北京医院打点滴,中央的通知就来了:让他去军事科学院当政委。这可不是随便拉个人顶缸的事儿,任命书还是邓小平亲笔签的。邓小平为啥非要点他?这得从军事科学院那会儿的状况说起。 那时候,军事科学院有点儿“老态龙钟”的意思。科研效率低得不行,设备老旧得跟不上时代,基础设施破破烂烂,职工思想也散漫得像一盘散沙。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新思路、新技术,可科学院这状态,咋看都不像能扛起这担子的样子。邓小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需要一个有经验、有魄力,还能服众的人去收拾这摊子。而王诚汉,恰恰是这么个人。 王诚汉打过仗、当过师长、管过大军区,几十年的军旅生涯让他既有实战经验,又懂管理。更关键的是,他这人耿直、实干,走到哪儿都能让人信服。邓小平知道,换别人去可能压不住阵脚,只有王诚汉这老将出马,才能把军事科学院带出泥潭。 王诚汉接到任命的时候,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可他没推辞,立马收拾行囊上任了。到军事科学院一看,果然一堆烂摊子等着他收拾。他没啥花架子,直接上手干。先是整顿科研队伍,把那些磨洋工的小组解散,推行“主编主笔制”,让每个人都有明确任务,干不好就得走人。 接着,他盯着基础设施下手。新建图书馆、培训中心、宿舍楼,把科研环境弄得像样点。钱不够咋办?他带着人筹资金,开煤矿、建炼铁厂,还让技术干部接工程项目,把赚来的钱拿去改善职工福利。这么一搞,大家伙儿干劲儿上来了,士气也提起来了。 几年下来,军事科学院变了个样。科研成果多了,军队现代化的步子也迈得更稳了。王诚汉用行动证明,邓小平没看错人。他这68岁“回炉”,不是白回的。 1990年,王诚汉第二次离休,回了老家红安。这回他真退下来了,但也没闲着。关心地方建设,帮着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乡亲们都挺敬重他。2009年,他在北京市病逝,92岁。这一生,他没啥遗憾,干了一辈子革命,干了一辈子实事。
建国初,甚至有部分将帅手握几十万兵力,为何没一人敢拥兵自重?“老彭,你看这中
【3评论】【4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