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27日,63岁的陈独秀于四川病逝后,给34岁的妻子留下遗嘱:“我死之后,你可自主改嫁,但有一事你要牢记在心。那就是不可用我名义去卖钱,教育部寄来的钱也不能动用,生活务求自立。”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家,他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杰出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传奇和悲剧,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陈独秀的生命中,四位女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高大众、王惠如、李德全和潘兰珍都曾是他生命中的重要女性。
然而,比他小29岁的潘兰珍在陈独秀晚年扮演了特别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他最爱的妻子和忠实的伴侣,她陪伴陈独秀度过了他生命中的艰难时刻。
陈独秀逝世后,他的儿女们回忆起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时说:“我们对潘兰珍很尊重,因为她对我父亲极好,在我父亲晚年时期全靠着她的陪伴,我愿让我的儿辈们喊她为奶奶。
陈独秀在1930年因左倾投降主义问题被开除出党,同时,他的好友李大钊不幸被张作霖杀害,他的两个儿子也为革命捐躯,陷入深重的悲痛之中。
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追捕,他只能化名李先生,并躲藏在潘兰珍所在的弄堂中。在这段困难的时光里,他过着非常低调和孤独的生活。
尽管如此,陈独秀仍然保持着热情和乐于助人的品质,经常帮助周围的学生解答问题。他的文质彬彬和愿意帮助他人的态度赢得了邻居们的尊敬和喜爱。
潘兰珍,她也是一个苦命的女孩儿,她四岁时跟随父母来到上海打工。
之后父母先后因为病魔离开了世界,为了生计她不得已才前往一个纺织厂里打工,然而却遭遇了工头的强暴,并强逼着这个17岁的少女嫁给他。 婚后潘兰珍发现这个男人品行极坏,每次喝完酒就会家暴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她终于逃离了那个魔窟一样的家,来到上海的一个弄堂中居住下来,在附近的一个工厂工作。 但是潘兰珍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只知道他是一个有学问有品德的书生。两人相处愉快,很快便结为夫妻。 虽然日子清贫,但两人相互扶持,相濡以沫,每天过得也很是幸福。 1932年,陈独秀的命运陷入了困境。被国民党特务出卖,他被捕并押送至南京老虎桥监狱。
潘兰珍得知丈夫的真实身份和遭遇,心如刀绞。毫不犹豫地,她辞去工作,将年幼的女儿托付给亲戚,独自一人踏上了寻找丈夫的道路。
陈独秀在被抓时已决定此生不再与潘兰珍相见,深知自己的特殊身份,担心会给她带来无尽的麻烦。
然而,潘兰珍的爱与信念却让她义无反顾地来到了监狱。当两人相见的瞬间,情感汹涌澎湃,无法自已。痛苦、担忧、不舍,一切化为泪水。
潘兰珍说:“我已经是你的妻子,你是我唯一的亲人,我要陪着你,无论生死!”
潘兰珍在南京租下一间简陋的房子,从早至晚地为陈独秀操持生活。每天送餐送水,不厌其烦地为他买书买报,细心呵护他的起居。
她还不忘给陈独秀的亲友写信,详细汇报他的情况,让远方的亲人放心。她的坚持和关爱使得陈独秀的母亲和儿女深感感动,由衷地称她为“母亲”和“奶奶”。
陈独秀出狱后,他们的生活依然贫困,但潘兰珍从未抱怨。她关心丈夫,默默支持他的创作。在他生病期间,她是他的坚强后盾。
陈独秀在弥留之际,对潘兰珍嘱咐道:“我走了以后,你不要做傻事,照顾好自己,如果遇到合适的人,你可速速改嫁,好好度过你的人生。”
潘兰珍听到这番话,泪如泉涌,哽咽着安慰道:“你不要说这样的傻话,你的病总有办法好起来的!”
陈独秀苦涩地摇了摇头,坚定地说:“你跟着我吃了不少苦,我如今已是废人,也不想再拖累你了,你我夫妻虽然清贫,但也保持着做人的操守。
你记住,教育部的两万块钱千万不可以用,更不可以借着我的名声去赚钱!”
潘兰珍紧紧地握住陈独秀的手,坚定地点头,说道:“你说的我都明白,先生,放心吧……”这一幕,充满了悲壮和坚强,也彰显了这对夫妻之间深深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
潘兰珍坚守了丈夫的嘱托,始终未改嫁,她以诚实、坚韧和无私的品质,诠释了一段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