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国军营长被日军包围,师长大惊,连忙给他发报,让他突围,还说会派人接应他,营长却说,他不是不想突围,而是突围不了! 1939年,湖北笔架山,国军营长史恩华带着一个营的弟兄,死守阵地,对抗日军疯狂进攻。炮火连天,阵地摇摇欲坠,师长覃异之急得发报催他突围,还承诺派人接应。可史恩华回了一句:“不是不想突围,是突围不了!”这短短几个字,藏着多少血泪和无奈? 1939年,抗战正打得如火如荼,日军在湖北一带发起大进攻,目标直指国军主力,想一口吃掉。国军这边压力山大,主力部队得赶紧撤,保住实力才能接着打。可撤退不是说走就走,日军追得紧,随时可能全军覆没。怎么办?得有人留下断后,拖住日军。师长覃异之接到命令后,头都大了,这任务谁能扛?最后,他把目光锁定在营长史恩华身上。这家伙,年轻有为,带兵有方,关键时候从不掉链子。于是,这个九死一生的活儿,就落到了史恩华头上。 史恩华是谁?1910年生的湖南人,家里穷得叮当响,爹妈早没了,靠爷爷奶奶拉扯大。小时候看着国家乱成一团,军阀打来打去,老百姓苦不堪言,他就憋着一股劲儿,要报国,要改变命运。1931年,他考进黄埔军校,那可是当时顶尖的军事学校,出过不少牛人。史恩华不含糊,学习刻苦,训练拼命,很快就混出了名堂。他的教官覃异之看他顺眼,没少开小灶指点,俩人关系铁得很。 毕业后,史恩华一步步往上爬,从排长干到连长,再到营长,打仗从不怂,脑子还活,弟兄们服他,上级信他。1939年,他29岁,正值壮年,刚结完婚三天,就被紧急召回前线。媳妇儿哭着送他,他只撂下一句:“国难当头,我得去。”这劲头,真不是盖的。 任务来了,覃异之找到史恩华,说:“恩华,你带一个营去笔架山,挡住日军,能拖多久算多久。”笔架山在湖北,地势高,险得很,是个天然的防守点。史恩华二话不说,带着部队连夜赶过去,到了就忙着挖战壕、设阵地,准备硬碰硬。 日军来得快,天刚亮就摸到山脚。史恩华早有准备,一声令下,枪炮齐发,打得日军措手不及,死伤一片。可日军也不是吃素的,很快缓过劲儿,调来大炮轰,飞机炸,火力猛得要命。国军这边人少,装备差,靠着一股子血性死扛。打了一天一夜,阵地被炸得稀巴烂,士兵死的死伤的伤,史恩华自己也挂了彩,可他还是咬牙撑着。 另一边,覃异之带着主力撤退,边打边跑,心里却老惦记着笔架山。炮声一阵阵传来,他急得不行,派人问情况,回报就四个字:“还在打。”第二天早上,主力总算甩开日军,安全了。覃异之松口气,赶紧给史恩华发报:“撤吧,我派人接你!”可等了半天,没回音。他急了,又发一封,还是没动静。最后,他亲自打电话过去,好不容易接通,一开口就问:“恩华,你咋还不撤?” 电话那头,史恩华声音哑得像拉锯:“师长,我们被围死了,不是不想突围,是突围不了!”原来,日军增了兵,把笔架山围得像铁桶似的,路全堵死,国军这边弹药快没了,人也快撑不住了。覃异之愣了,憋着难受说:“你往南边冲,我派人接应!”可史恩华心里清楚,弟兄们都快不行了,冲出去也是送死。他顿了顿,说:“师长,别派人来,我守到最后吧。”说完就挂了。 挂了电话,史恩华没坐着等死。他把还能动的几十个兵召一块儿,人数不到原来一半。他心里明白,守是守不住了,但不能白白丢了骨气。他带着人最后冲了一次,跟日军拼了个你死我活。打到最后,史恩华倒下了,弟兄们也全完了,一个没剩。笔架山丢了,可日军也没讨到便宜,被拖了两天,主力部队早跑远了。 仗打完,当地老百姓偷偷上山一看,满地尸体,心酸得不行。他们拿工具把史恩华和士兵埋了,嘴里念叨:“这些英雄拿命换了咱们的命。”消息传开,史恩华的事迹成了抗战里的传奇,激励了不少人接着跟日军干。覃异之听到噩耗,眼泪都憋不住,给史恩华写了悼文,还去看他家人,愧疚得不行。史恩华媳妇儿听到丈夫没了,哭得死去活来,可也挺骄傲,说他没白活。 后来,笔架山成了纪念地,大家伙儿常去那儿缅怀。史恩华的名字刻在碑上,29岁就没了,可他的故事没完。他和那些弟兄,用命告诉后人,啥叫中国人的硬气。
1939年,国军营长被日军包围,师长大惊,连忙给他发报,让他突围,还说会派人接应
裂谷长河娱乐
2025-05-20 14:15: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