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叶问匆忙逃离大陆,身份神秘,闭口不谈大陆经历!震撼!当时,他连自己的妻子都没告知,直接在同事的警告下飞奔去了香港——因为那句致命的话:东江纵队回来了…… 1949年深秋的广东街头飘着凉意,叶家大宅的雕花木门吱呀作响。 这位平日里总爱端着茶壶在庭院踱步的中年男人,此刻正攥着刚收到的密信反复揉搓。 信纸上那句"东江纵队的人要回来清算旧账"的潦草字迹,像把尖刀直戳他心窝子。 这个四十六岁的佛山男人有着三重身份:在当地茶馆里是教拳的叶师傅,在国民政府档案里是中统训练班毕业的叶继问,在街坊邻居眼里是祖传桑园叶家的大少爷。 他二十岁那年拜入咏春门下的拜师费就抵得上普通人家十年收入,三十岁时在贵州接受过正规军官训练,三十七岁当上了佛山警察局的刑警队长。 如今这层层叠叠的身份像张浸了油的宣纸,遇着火星子就能烧成灰烬。 那天后半夜的渡船码头飘着细雨,叶问把大女儿裹在蓑衣里,怀里揣着两根金条。 同僚塞给他的通行证在黑暗中泛着惨白,船老大收了金条才肯解开缆绳。 从佛山到澳门再转香港的路途颠簸了七天七夜,等他在油麻地逼仄的出租屋安顿下来,才想起连件换洗衣裳都没带。 香港的冬天比佛山潮湿得多,叶问把名字改成叶溢,在街边电线杆贴出"教咏春"的广告。 头两个月只有三个学徒,每人每月交八块钱还要赊账。 最困难时他当过码头搬运工,给报社抄过信封,有回饿得头晕眼花,差点把祖传的咏春拳谱当给当铺。 转机出现在1950年春天,两个从上海逃来的商人在菜市口看他徒手制服了抢劫的烂仔,当场拜师学艺。 这年端午节前,他的武馆终于在天台支起了木人桩。 也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发妻张永成带着三个孩子找上门来。 看着妻儿挤在十平米不到的阁楼里打地铺,这个向来要面子的男人蹲在楼道抽了整宿的烟。 现实比想象更残酷。当时香港物价飞涨,米价半个月翻了三倍。 张永成带着孩子们住了二十多天,临走前把家里最后半袋米藏在米缸底。 她握着丈夫的手说:"等米价落下来我们再来",谁承想这一别就是阴阳两隔。 1951年元旦的报纸头条宣告两地彻底隔绝时,叶问正给新收的二十个徒弟演示小念头,手里的茶杯突然摔得粉碎。 生活的重担逼着这个书生模样的武师变得市侩。 他在武馆门口挂出"学费先交后学"的牌子,却在暗地里默许交不起钱的徒弟蹭课。 有富家子弟开着轿车来学拳,他教得格外仔细;穷学生带着咸鱼干当学费,他也不嫌弃。 靠着这股子江湖气,到1953年他的弟子已遍布港九,连洋行买办都来凑热闹。 事业刚有起色,寂寞却像野草般疯长,某个梅雨绵绵的傍晚,叶问在庙街邂逅了逃难来的上海女人。 那女人会唱苏州评弹,烫着时兴的波浪卷,说话带着吴侬软语的尾音。 她给叶问生了两个孩子,也带来了装烟膏的描金漆盒。 有徒弟看见师父躺在烟榻上教拳,气得把木人桩踹出裂痕。 1960年的秋风卷着张永成的死讯飘过罗湖桥时,叶问正在教李小龙黐手。 他让徒弟们照常练拳,自己躲进厕所把水龙头开到最大。 两年后两个儿子辗转来港,看见父亲的新家和同父异母的弟弟,拳头捏得咯咯响。 那些年叶家父子在武馆碰面都绕道走,直到某天叶准发现父亲偷偷把母亲的照片压在枕头底下。 晚年的叶问常坐在维多利亚港边发呆,海风裹着咸腥味掠过他花白的鬓角,恍惚间又回到1949年那个仓皇出逃的雨夜。 有记者问他为何从不提大陆往事,老人摸着茶杯沿苦笑:"过去的茶叶渣滓,翻出来也泡不出好茶汤。" 1972年冬天,这个把咏春拳种遍香江的男人在徒弟们的哭声中合上眼,枕边还放着张泛黄的全家福。 根据佛山市档案馆保存的民国警察局人事档案,叶问在1946年至1949年间确实担任过佛山刑警队长。 香港大学中国历史研究中心2017年公布的《南逃人员口述史》收录了叶问弟子梁相的访谈记录,证实其抵港初期生活困顿。
50年代,叶问匆忙逃离大陆,身份神秘,闭口不谈大陆经历!震撼!当时,他连自己的
行走的小房车
2025-05-20 11:56:15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