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她卖掉了自己所有的财产,八方奔波募捐,只为修建一座庙。可修好至今,庙

熹然说历史 2025-05-19 17:30:50

1993年,她卖掉了自己所有的财产,八方奔波募捐,只为修建一座庙。可修好至今,庙里却不供佛,也无僧人。里面的祭品还都是手机潜艇模型! 白沙碧海间,一座特殊的庙宇静静伫立。这里没有佛像,没有香客,更没有和尚道士。推开庙门,迎面而来的是27位身着军装的塑像,神情肃穆,目光如炬。 这就是被当地人称为"天下第一庙"的解放军庙,位于福建惠安崇武西沙湾畔。每天清晨,年过八旬的曾恨阿婆都会早早起床,带着鲜花和香烛,为庙里的"廿七君"擦拭神龛、上香鞠躬。 "这些孩子们都是我的恩人啊!"曾恨阿婆望着海天一线,眼中闪烁着思念的泪光。 2021年一个冬日,记者来到西沙湾,远远就看见解放军庙三面环绕着洁白的浪花,犹如一个巨大的花环,为长眠于此的27位解放军战士献上最虔诚的敬意。 踏入庙内,最引人注目的不是传统的祭品,而是手机、潜艇模型等现代物品。曾恨的孙子张凯解释道:"奶奶说,战士们生前没享受过现代生活,她想让他们在天之灵看看现在的新事物。" 时间回到1993年,当时已年过半百的曾恨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的物件,拿出毕生积蓄6万元,决心为这些解放军战士建一座正规的庙宇。然而6万元远远不够,她挨家挨户向亲友乡邻"化缘",风雨无阻地奔走于崇武各村落。 "阿婆当时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拄着拐杖一户一户去敲门,很多人被她的真诚打动,纷纷慷慨解囊。"曾恨的邻居回忆道。 在她的坚持不懈下,当地政府和村民被感动,提供了1000多平方米的土地。经过不懈努力,曾恨终于凑足了60多万元,建成了规制正式的大殿,将原本安葬24名战士的小庙扩建,并将在崇武海域牺牲的另外3名解放军战士也请了进来,正式更名为"廿七君庙"。 "阿兴,是解放军救了我们,你要一辈子记住解放军的恩情。"这是曾恨母亲当年的叮嘱,也是她70多年来守护这座庙宇的动力源泉。从那天起,她改名为"曾恨"——恨那些杀害解放军的敌人。 曾恨这一守,就是七十多载。从少女到妻子,从母亲到奶奶,她始终以惠安女特有的虔诚方式,日复一日地守护在这座不寻常的庙宇旁。 "战士舍生忘死撼天地,惠女奉献一生情似海"——这副镌刻在解放军庙的对联,道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1949年9月17日上午9点多,西沙湾的阳光正好。14岁的小女孩曾阿兴和几位解放军战士在海边嬉戏,有的官兵在聊天,有的在练习战术动作。突然,天空中传来轰鸣声,国民党军飞机呼啸而至。 官兵们迅速隐蔽,敌机没有发现目标,转而向附近熙熙攘攘的渔市俯冲。千钧一发之际,解放军指战员立即用手中的轻重机枪向敌机射击,将危险引向自己。敌机调转方向,向西沙湾发起猛烈攻击。 一枚炸弹直奔小女孩曾阿兴而来,附近5名解放军官兵不约而同地扑了过去,用血肉之躯将她严密护在身下。爆炸声过后,当曾阿兴从人堆中探出头来,5名解放军官兵已全部牺牲。 "阿囡,是解放军救了我们,你要一辈子记住解放军的恩情。"母亲的话深深刻在曾阿兴心中。从那天起,她改名为"曾恨",恨那些杀害解放军的敌人。 战斗结束后,当地百姓帮助部队将牺牲战士的遗体就地掩埋在西沙湾。按照当地风俗,曾恨一家在安葬解放军的土堆上搭起简易棚子,用泥塑了24个小人,画上眉毛眼睛,胸前用白纸写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胸标,正中立着木板牌位,上书"廿四英烈亡灵"。 岁月流转,时光荏苒。2010年,一位到访的部队首长看到这一幕,承诺帮助查找这些无名战士的身份。十年后的2020年11月,这位首长带来了确切消息:这些战士是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28军第251团的战士。 "奶奶年纪大了,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帮战士们找到亲人。"曾恨的孙子张凯说,"有的战士离家参军时还是年轻小伙子,甚至还没成家就上了战场。他们的亲人至今可能还不知道他们长眠在哪里。" 惠安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得知此事后,立即行动起来,通过中华英烈网查询、发函籍贯地退役军人局等多种渠道,积极开展"为烈士寻亲"工作。经过不懈努力,25名战士的身份信息得到确认,其中4人的信息已与祖籍所在地成功对接。 任继安,山东平原人,1925年2月出生,牺牲时是251团3营机枪连战士;饶斌,江西金昌人,生前为251团3营9连战士;焦奎永,山东振华人;牛填美,山东新泰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段段尘封的历史,正在被重新发掘出来。 但仍有21名战士的亲人下落不明。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安徽5人、河南3人、湖北2人、湖南3人、江苏2人、山东3人、陕西1人、四川2人。惠安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继续向社会征集线索,期待知情者提供帮助。

0 阅读:56

评论列表

愿世间美好照耀每个孩子

愿世间美好照耀每个孩子

1
2025-05-19 22:46

军人是当代最大的神明,福生无量天尊[作揖][作揖][作揖]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