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钱学森通过众多关系,在美国获得了激光陀螺的一些相关信息,送到国防科技大学,可那时人们都对这项技术知之甚少,也很少有人敢轻易尝试,这时一位任职教师决定尝试一番。
激光陀螺是个导航用的高科技玩意儿,能精准测出物体运动的方向和角度。不像传统机械陀螺,它用激光干活儿,误差小到吓人,尤其在军事上,那是大杀器。导弹要打得准,飞机要飞得稳,全靠它。1971年那会儿,美苏在这块技术上已经领先,中国呢?几乎是白纸一张。想要追赶,得从零开始。
冷战时期,科技就是命根子。激光陀螺不光是导航工具,更是战略博弈的筹码。西方对这技术捂得死死的,能弄到点资料全凭关系和运气。钱学森利用他在美国的人脉,搞到了这些“宝贝”,直接送到国防科大。这不是随便丢个东西过去,而是给中国一个翻身的机会。
高伯龙,湖南人,1930年出生,物理学出身。1971年,他是国防科大的老师,平时低调得很,没啥特别的光环。但这人有个特点:踏实,肯钻研。激光陀螺这项目摆在面前时,很多人一看就头大——资料是英文的,技术是全新的,连个像样的参考书都没有。搁谁都得犯怵。可高伯龙不一样,他没退缩,直接撸起袖子干。
为啥是他?一方面,他有专业底子,懂光学和物理;另一方面,他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那年代,中国科技落后,科研条件差得没法说,设备简陋,经费也少。但高伯龙看准了,这东西对中国太重要了,不干就永远落后。他不是啥大英雄,就是个普通人,却干了不普通的事。
接手这项目,高伯龙和他的团队等于从零摸索。激光陀螺听着高大上,但真干起来,满地鸡毛。资料虽然有了,可全是英文,还不完整,像拼图缺了好几块。国内当时连激光器都造得不咋样,更别提拿来做精密导航了。实验设备呢?基本靠手工攒,能凑合用就不错了。
更麻烦的是,激光陀螺原理复杂,光路得调得一丝不差,稍有偏差就废了。那会儿没计算机帮忙,全靠人脑和手算。高伯龙带着几个学生,天天泡在实验室,试了无数次,失败了再来。有人劝他放弃,说这玩意儿太难,中国底子薄,搞不下来。可他就一句话:“不试试怎么知道?”
高伯龙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团队慢慢成型。大家分工明确,有人研究激光原理,有人搞机械结构,还有人琢磨怎么把理论变成实物。失败是家常便饭,光是调试激光,光路就不知道重做了多少次。但每失败一次,他们就多摸清一点规律。
几年下来,他们终于造出了中国第一台激光陀螺样机。别看这东西粗糙,跟美国比差远了,但意义不一样。这是中国自己的东西,从无到有,全靠自己琢磨出来的。那一刻,估计高伯龙心里挺踏实的——不是白干了。
激光陀螺出来后,直接用在了国防上。导弹、飞机、舰艇,凡是需要导航的,都能派上用场。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国军工技术开始起飞,这背后少不了高伯龙的功劳。他这步棋,帮中国在导航领域站稳了脚跟。以前只能靠进口或者落后的机械陀螺,现在有了自己的技术,心里底气都不一样。
再说大点,这不光是技术进步,更是种精神。那个年代,科研靠的是信念,没钱没设备也能干出名堂。高伯龙和他的团队证明了,中国人不是不会搞高科技,而是缺机会。只要有路子,就能闯出一片天。
高伯龙后来也没啥惊天动地的头衔,退休后还是那个低调的老头。他不是钱学森那样的传奇人物,也没啥豪言壮语,就是实打实干活儿的人。但正是这种人,撑起了中国科技的一角。他的故事接地气,没那么多花里胡哨,就是一份坚持、一份责任。
后来者咋看他?有人说他运气好,赶上了时代;也有人说他真牛,敢啃硬骨头。不管咋说,他留下的东西实实在在。中国现在的导航技术,能跟世界掰手腕,起点就在1971年那一步。
用户17xxx83
钱公在国之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