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中国石油专家王德民教授因为长得太帅,好多女生追他,他烦得不行,就提

笑对的风雨 2025-05-19 10:45:44

1963 年,中国石油专家王德民教授因为长得太帅,好多女生追他,他烦得不行,就提了两个谈恋爱的条件:第一,结婚后,没时间陪女生逛公园;第二,女生不能打扰自己看书。这两个条件把很多女生都吓跑了,但有个叫王日英的姑娘没被吓跑。 1954年,北京石油学院教室外,下课铃刚响,王德民迅速收拾书本,快步离开。 门外,三名女生正焦急等待。看到王德民,立刻围上前。 "王同学,能否讲解一下今天的力学问题?"一名女生递上笔记本。 "王德民,周末文工团表演,能一起去吗?"另一女生抢着问。 第三个女生只是默默递上一封信,脸红不语。 王德民不动声色推开,大步离去,宿舍同学早已见怪不怪,嬉笑着迎接:"二毛子,今天又收获几颗芳心?" "别胡说。"王德民眉头紧锁。 王德民1937年出生于河北唐山。 父亲王志道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母亲玛丽是瑞士籍英语教师。 这样的出身赋予他混血外表:高鼻梁,深邃眼窝,五官立体。 小学时,同学嘲笑他是"二毛子",让他独自坐在教室角落。 高考时,王德民成绩优异,报考清华、北大,两校因其"复杂血统"拒绝录取。他最终进入北京石油学院。 学院里,王德民外表醒目,学业优秀,成为众多女生追逐目标。 情书塞满抽屉,宿舍电话被打爆。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干扰。 一次深夜,王德民正在图书馆,研究苏联石油开采技术资料,忽然一位女生端着水果出现,坚持陪读。 王德民礼貌道谢后仍被纠缠,第二天,他在黑板上正式公布两个条件: "一、结婚后无暇陪妻子逛公园看电影;二、读书学习时不允许任何打扰。" 这两个条件如同烈性炸药,炸散了大部分女生,有人当场落泪,有人愤然离去,但追求者仍源源不断。 1960年,王德民以优异成绩毕业,学校准备留他任教,但他主动申请,前往最艰苦的大庆油田。 时任院长震惊:"那里连像样的房子都没有,你为什么要去?" 王德民的回答直接明了:"国家需要石油,我学的就是这个。" 到达大庆后,王德民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国际通用的"赫诺法",无法准确计算中国地层压力。 这意味着钻井深度、角度全靠猜测,成功率极低。 王德民白天在钻井现场观察取样,晚上翻译俄文资料。 有时通宵达旦,只靠热水泡方便面充饥。 三个月后,他提出"松辽法"计算方式,使井位选择精准度提高三倍。 1961年,一位年轻女技术员加入油田数据组。 王日英,毕业于哈尔滨石油学院,负责整理地质勘探数据。 一次数据核对会上,她直接指出王德民演算稿中的三处计算误差,会后,王德民重新检算,发现确实有误。 与其他女性不同,王日英从不主动接近王德民,她总是独自在办公室整理资料,即使加班到深夜。 一次油田文工团表演,王德民发现她独坐角落,专注记录演出细节为墙报编辑内容。 王德民开始注意这位沉默寡言的同事。 某天深夜,王德民在实验室遇到前来取报告的王日英,闲聊中,王德民提到自己的"两个条件",试探她反应。 王日英平静回应:"科研工作需要专注和时间,这很合理。" 一个月后,王德民主动邀请王日英,协助整理"分层注水法"数据。 两人常常工作到深夜。一次,他无意提到:"如果能找到一位理解科研辛苦的妻子就好了。" 王日英只是微笑:"你的条件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1964年冬天,大庆气温降至零下30度。 王德民在油田基地会议室穿着工作服,王日英戴着红色毛线围巾,举行了简单婚礼。 婚宴是食堂准备的白菜饺子和玉米糊糊,没有鲜花,没有婚纱,甚至没有戒指,唯一的装饰是墙上的勘探图和产量曲线。 婚后生活如王德民预言,他常常通宵在实验室,研发新型钻井技术。 王日英从不抱怨,反而在他回家时准备热水和夜宵,甚至参与王德民的技术讨论,在发明井下分隔器时,提出用橡胶垫片替代铅封的关键建议。 1975年,王德民主导的"化学驱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使油田采收率提高10%以上。 这一成果为国家增加石油储量近亿吨,价值数百亿元。 王日英整理了全部实验数据和论文初稿,但拒绝署名。 1982年,王德民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为石油行业最年轻的专家。 颁奖典礼上,王日英坐在最后一排,悄无声息,有记者采访她对丈夫科研的看法,她只说一句:"他是我的英雄。" 1987年,王德民的"限流压裂法"再获国家发明奖。 次年,他成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2002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210231号小行星命名为"王德民星",这是首位以小行星命名的中国石油专家。 在每一次荣誉背后,王日英始终如一日地承担家务,整理资料,默默支持。 那个当年吓退众多追求者的"两个条件",最终由王日英完美践行了几十年。

0 阅读:365

评论列表

独角犀

独角犀

5
2025-05-19 12:02

中华儿女

笑对的风雨

笑对的风雨

笑对人生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