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成都市区正施工,忽然基桩怎么也打不下去,工人从旁挖开一看,不由大吃一惊,一

熹然说历史 2025-05-18 18:30:57

一天,成都市区正施工,忽然基桩怎么也打不下去,工人从旁挖开一看,不由大吃一惊,一尊“巨兽”侧卧在土中,满身的花纹,大的出奇,一众工人竟然无人敢靠前。 2013年初,成都天府广场上一派忙碌景象。原址上的钟楼已被拆除,工人们正为即将兴建的天府大剧院打地基。太阳高照,工地上机器轰鸣,一切都按计划进行着。 突然,负责钻探的师傅皱起了眉头:"不对劲,这地下有东西!"钻头竟然无法继续向下,像是碰到了某种异常坚硬的物体。工程暂停,几名工人开始小心翼翼地从旁边挖掘,想要一探究竟。 随着泥土被一层层移开,一个庞然大物的轮廓逐渐显现。"快来看!"一名工人惊呼。众人围拢过来,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惊讶不已——一尊巨大的石质雕刻侧卧在泥土中,表面雕刻着精美的卷云纹饰,形体轮廓清晰可见。 "这...这是什么怪物?"年轻工人有些畏惧地后退几步。没人敢贸然靠近,毕竟从土里突然出现一个如此巨大的"生物",足以让人心生敬畏。现场主管立即拉起警戒线,拨通了文物部门的电话。 很快,考古专家们赶到现场,认真检视这尊石雕。石雕长3.3米,高1.7米,重达8.5吨,形态独特——有着大象一样的耳朵,嘴巴却似骏马,身体浑圆、四肢短粗,眼睛和鼻子清晰可见。专家们很快认定,这正是一尊古代"石犀牛"。不过,与其庞大体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尊石雕看上去并不凶猛,反而显得憨态可掬,像极了一只萌萌的大宠物。 现场一位上了年纪的工人突然回忆起来:"这不是40年前就发现过的那个石头牛吗?" 确实,这不是这尊石犀第一次被发现。早在1973年,当时的成都正在天府广场建造电信大楼的钟楼,工人们同样在挖掘地基时发现了这尊庞然大物。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无法妥善保护如此巨大的文物,人们只得忍痛将其重新填埋回地下,让它继续在黑暗中沉睡了近40年。 文物部门迅速组织起专业团队进行挖掘和保护工作。这一次,他们决定不再让这件珍贵的历史遗产重回地下。随着挖掘工作的推进,整尊石犀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轰动一时的考古发现。 "这是秦朝时期的作品,与李冰治水有关。"专家们通过查阅大量史料后得出结论。秦汉时期的四川地区气候温润、植被茂盛,比现在平均温度高两三度,非常适合犀牛生存。而李冰作为蜀郡太守,为了治理水患,曾命人雕刻了五尊石犀,放置在水道要冲处,用以"厌水精"——震慑传说中引发水患的蛟龙和水怪。 公元前270年的夏天,初任蜀地太守的李冰站在泥泞的墙上,映入眼帘的不是富饶的成都平原,而是浊黄的洪水漫过最后一道土堤,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面对这样的惨状,李冰下定决心要彻底解决水患问题。 为此,李冰父子前后投入十年心血,建造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一工程的独特之处在于巧妙地解决了防洪、灌溉和清淤三大难题。在丰水期,水流从宽阔的外江泄洪;枯水期则通过狭窄深邃的内江引水灌溉成都平原;同时设计了三级排沙系统,实现"水沙分离,各行其道"。都江堰的建成使岷江的狂暴水流得到驯服,成都平原从此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但在工程之外,李冰还采取了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手段。据《蜀王本纪》记载:"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以厌水精。"他命人雕刻了五尊巨大的石犀,放置在水道要冲处,镇压水中的妖怪。这种做法既体现了古人的工程实践,也反映了他们的精神寄托。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2014年的夏天。在深圳软件园的一间办公室里,一群年轻的创业者正在热烈讨论公司的命名。公司创始人刘智曾在深信服工作七年,历任销售、品牌运营、区域市场和总部产线负责人等多个岗位。这些经历让他对网络安全行业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刘智发现,随着安全设备数量的增加,企业的安全问题反而变得更加复杂。不同厂商的设备存在数据格式不兼容、协议接口不互通、威胁情报碎片化等问题,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他曾用一个生动的"抓小偷"故事来描述这一现象:三个保安各自负责识别不同的可疑特征,却无法协同工作,导致效率低下且误报频发。 在一个闷热的北京夏日,站在窗前俯瞰车水马龙的刘智问自己:"到底需要多少款安全产品才能真正解决用户的安全问题?"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我们不能像苹果公司一样,给网络安全造一个iOS的底层操作系统,让安全能力像一个个App一样,按需使用,即插即用?" 回到命名讨论的现场,有人提议:"不如就叫'石犀科技'如何?"他解释道,2000多年前李冰用石犀治理水患,让水能够自由、稳定地流动;而今天,数据就像流动的水一样,需要在企业系统中安全流动。这个名字寓意用石犀破除风险,保障数据流动,正是他们创业的愿景。 这一解释让现场陷入短暂的寂静,刘智对此深以为然。就这样,石犀科技诞生了。

0 阅读:146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