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父母为44岁的蒙曼公开征婚,不要房车、不要学历、不看相貌,只要一个条件,可是这个条件却让很多男士直呼做不到。 要理解这看似“反常”的征婚,还得从蒙曼的成长说起。 蒙曼出生于河北承德的一个典型“书香门第”。 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生活尚显单调的年代,夫妻俩的最大爱好就是读书——不是为了考试、评职称,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家中藏书虽不算庞大,却涵盖中外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书架上既有《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也有莎士比亚、狄更斯的英文原版作品。 他们常常一人捧书,一人泡茶,在客厅里并肩而坐,读书、讨论、偶尔争论,那份静谧与专注,成为小蒙曼童年印象最深的一幕。 在这样浓厚的家庭氛围中,蒙曼自小耳濡目染,对知识和书籍有着近乎本能的亲近感。 不同于别的孩子热衷动画片,她最喜欢的是翻父亲的《资治通鉴》《史记》,还有母亲收藏的英文版《世界历史》。 而她真正确定兴趣方向,是在小学高年级时接触到武则天的故事。 她对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产生了极大兴趣,不仅仅是因为武则天的权谋和胆识,更因为她在一个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如何步步为营、最终执掌天下。 从此,蒙曼像着了魔一样,开始系统性地读史,唐史、五代、宋史……她从最初的“看热闹”,逐渐转向“看门道”,思考人物命运背后的历史结构、政治生态和文化逻辑。 上了中学后,她的历史成绩总是拔尖,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历史知识竞赛,几乎每次都能拿奖。 高考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历史专业,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 在北大,她如鱼得水,系统接受了专业的史学训练,从文献分析到史学理论,从中国通史到断代史研究,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同时也开始尝试独立写作史学论文。她常常泡在图书馆,翻阅古籍,做札记,写卡片,一写就是整整一下午。 凭借扎实的学术基础和过人的学习能力,24岁的她便成为北大历史系最年轻的博士生之一,师从著名隋唐史专家研究唐代政治与女性史。 2007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组为筹备一档关于武则天的专题讲座,正在全国范围内物色主讲人。制作人偶然看到她的一篇关于武则天的学术文章,被她清晰流畅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洞察力吸引,立即发出邀请。 彼时的蒙曼尚未有任何电视出镜经验,但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谁也没想到,这位戴着眼镜、语速稳健、举止儒雅的女学者,一登台便以其沉稳大气的讲述风格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征服了无数观众。 她主讲的《武则天》系列在播出后迅速走红,观众评价她“有温度、有深度、有气场”。 自此,蒙曼这个名字,开始在大众文化领域广为人知。 随后,在《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文化节目中,蒙曼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和从容流畅的口才,进一步巩固了她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的形象,成了央视盖章的“才女”。 可事业上如此耀眼的她,个人情感生活却显得有些“慢半拍”。 眼瞅着女儿年过四十仍是单身一人,父母心里自然着急。 2019年,蒙曼的父母干脆在媒体上为女儿公开征婚,这一举动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不同于大众惯常的婚恋标准,他们明确表示:不看房子,不看车子,不问存款,不比颜值,也不限定学历。如此“反常规”的征婚条件,立刻引起了舆论的好奇心:既然连这些被视为“硬通货”的现实条件都不在考虑之列,那他们到底在寻求怎样的女婿? 答案,其实简洁得出人意料,却又意味深长——“同频共振”、“思想统一”。 这两个词,说起来仿佛云淡风轻,实际上却沉甸甸地落在了人心上。 后来,蒙曼在参加节目时也曾轻松地调侃道,自己喜欢的,是像“孙悟空”那样的人物——桀骜不驯、本领高强,勇于挑战权威,又追求自由。 这虽然带着些许戏谑的味道,但细细想来,也正是她择偶观的写照:既要能力超群,又得心灵自由,还得有独立意志和大局观。 换句话说,她希望找的,不只是生活伴侣,更是精神上的“同行者”。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讨论一下! 信息来源:中国国情——北大才女48岁至今依旧单身,父母曾为其公开征婚:不看学历、不看车房、只看这一个条件!
“菊花”是真残了!上海,潘先生开着400万房车,在和睦家医院门口维权,起因是他花
【3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