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山东一位老汉弥留之际,把女儿叫到身边,指着身下的席子说:“我走了以后

虎虎聊娱乐 2025-05-18 18:29:12

1930年,山东一位老汉弥留之际,把女儿叫到身边,指着身下的席子说:“我走了以后,你千万不要把这张凉席扔了,这可是一件罕见的宝贝。”   象牙席子的制作过程极其复杂且耗材,正是由于繁琐的工艺和材料的高耗费,使得象牙席成为稀世珍品。以象牙筷子的制作为例,首先需要将象牙块锯成薄板,再根据需要锯成长条并修整,使其表面平整,最终才能进行雕刻和磨光。这一过程的象牙利用率非常低,通常只有40%至60%被有效利用,甚至当象牙被劈成更细的篾状或丝状时,其材料的利用率还不到10%。因此,象牙席的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广州刺史之子曾因过度劳役工匠制作象牙席,导致当地百姓疾苦,反映了象牙席制作过程中对人力的巨大需求。制作象牙席需要极为精湛的技艺,还要求大量的象牙原料,而每一件成品都蕴含着巨大的劳动和时间成本。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保存着两张精美的象牙席,席子展示了工匠高超的编织技艺,也体现了象牙工艺的独特魅力。每张席子的细节都堪称精湛,其中一张长达216厘米,宽139厘米,精细的编织方式令它在视觉上具有极强的艺术感。   席面采用细如竹篾、宽仅0.2厘米的扁平条编织而成,整体呈现出人字形的图案。虽然经过岁月的磨砺,席面上微有磨损,但整体依然完好无损,显示出其极高的工艺水平。   时光的指针拨到1930年的一个夏日,山东的一位老汉躺在床上,身体已然虚弱不堪。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把女儿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我走了以后,你一定要好好保管这张凉席,它可是一件罕见的宝贝啊。"   据老汉所言,这张象牙席是清朝雍正年间的御用之物。当年,暹罗国进贡了大批上等象牙,雍正帝便下令御膳房选取最好的象牙,精心制作成凉席,以供皇室贵胄们消夏纳凉之用。象牙席子做工精细,材质名贵,一时间成为宫中的抢手货。   然而,好景不长。因为象牙席实在太过奢靡,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雍正帝下令禁止继续制作。久而久之,象牙席就成了宫中的稀缺品。谁料到,晚清时期,一名心生贪念的老太监趁乱偷了其中一张,偷偷带出了紫禁城。   老太监担心被人发现,便急于脱手。他把象牙席卖给了当地的一家当铺,据说老板姓丁,外号"丁百万",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富豪。老太监只讨了十条小黄鱼的价钱,就匆匆离去,了却了此生最后一桩心事。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彼时正值军阀割据,民不聊生。一场变故后,丁家当铺损失惨重,丁老板不得不带着象牙席,回到老家黄县避祸。哪知刚一到家,象牙席就被当地的伪统税局局长孙某盯上了。孙某大献殷勤,执意要买下席子,直接甩出一千大洋。丁老板无奈,只得忍痛割爱。   就这样,象牙席又辗转到了孙局长手中。孙家将它视为传家宝,小心翼翼地保存着。直到孙局长去世,这件珍品才传到了他女儿孙秀英手里。   老汉说到这里,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告诉女儿,自己当年在孙家做工,无意中发现了这张象牙席。那时的他年轻气盛,趁孙秀英不备,偷偷把席子藏了起来,谁承想一藏就是大半辈子。   女儿听完父亲的讲述,小心翼翼地把象牙席卷好,装进一个楠木筒里,藏在了床底下。从此,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她也不舍得变卖这件宝贝。就这样,席卷尘封,静静地躺在黑暗中,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岁月如梭,转眼到了1963年。山东烟台博物馆正式成立,为了充实馆藏,博物馆的几位专家开始在民间寻访散落的文物珍品。他们走村串户,向老百姓们科普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希望能有所收获。   一天,孙秀英拿着一个楠木筒,犹犹豫豫地来到专家面前。众人屏息以待,只见她打开木筒,从里面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卷象牙制成的席子。这席子保存完好,色泽光洁,纹理清晰,当真是美轮美奂。   经过数日检测,专家们得出结论:这的确是一件清代宫廷珍品,做工精湛,堪称国宝级文物。据了解,这张象牙席原是暹罗贡品,用上好的象牙切割编织而成,每根象牙丝都细如发丝,整个席面光可鉴人。这张席子用料考究,边角都以名贵木料打造,并非一般仿制品可比。   1972年,烟台博物馆以500元的价格,将象牙席从孙秀英手中征集入藏,这个数目在当时可谓不菲。而象牙席也因其珍稀程度,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0 阅读:38
虎虎聊娱乐

虎虎聊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