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李永韶到老农家买茶油,由于没带罐子,老农大方地把自家一个油瓶拿给他:

英国大家谈 2025-05-18 15:40:14

2015年,李永韶到老农家买茶油,由于没带罐子,老农大方地把自家一个油瓶拿给他:“不用还了”。不料李永韶转手就将油瓶卖了28万,更没想到对方拿去一鉴定竟价值千万!李永韶聪明反被聪明误。 2015年湖南长沙有个倒腾古玩的生意人叫李永韶,平时专门往乡下跑收老物件。这年秋天他跑到炎陵县买山茶油,这地方盛产油茶,家家户户都有存油的习惯。他在村里转悠时碰上一对老夫妻,跟着进屋装油的时候,眼尖的李永韶瞅见桌上摆着个蓝釉瓷瓶。 这人在古玩行当混了十几年,眼皮子底下过过不少好东西。那瓷瓶通体湛蓝,釉面泛着玉光,瓶身四四方方,瓶口却是圆的。李永韶心里咯噔一下,表面上装得没事人似的,跟老两口唠家常套近乎。连着半个月三天两头往这家跑,每次来都买上几斤茶油,临走还帮着干点杂活。 时机差不多成熟那天,李永韶故意空着手来买油。拍着大腿说忘带油壶了,指着桌上的蓝瓶子说要借去装油。老两口是村里的五保户,想着个破油瓶不值当什么,摆摆手说不用还了。 李永韶抱着瓷瓶回家,当天就找了家相熟的古玩店。店老板叫来当地有名的收藏家黄彬荣,这人开着私人博物馆,见到瓷瓶眼都直了。 黄彬荣拿着放大镜仔细端详,蓝釉里星星点点闪着金光,摸着釉面跟摸和田玉似的。瓶底刻着"世宗庙宝"和"臣鲍辉廷监制"两行字,他琢磨着这八成是明朝祭祀用的礼器。两人讨价还价半天,最后28万成交。李永韶揣着钱美了好些日子,哪知道这桩买卖后来能闹出那么大动静。 黄彬荣买下瓷瓶后心里不踏实,请了好几位瓷器专家掌眼。有个叫黄念曾的老先生认出来,这是明代钧窑烧的琮式瓶。原来古人讲究天圆地方,这种圆口方身的造型专用来祭祀天地。釉水里掺了珍珠玛瑙粉,烧出来星光点点,行话叫"雨过天青泛金星",存世的就没几件。 最稀罕的是瓶身上刻的"鲍辉"二字,查史料,这人本是明宣德年间的进士,后来在土木堡之变跟着明英宗出征,死在乱军中了。 专家们翻遍古籍,发现这种琮式瓶是宣德年间官窑特制的祭祀礼器,现存世的就这一件。前些年香港拍过个明代钧窑花盆,拍出3500万高价,这个琮式瓶少说值千万。 消息在古玩圈传开后,李永悔得肠子都青了,更叫人唏嘘的是那对老夫妻,后来记者去村里打听,老两口压根不知道自家油瓶这么值钱。乡里乡亲都说他们老实本分,平时卖油都按市场价,从不多要一分钱。那个被当成油瓶使唤的宝贝,在老屋桌上摆了少说二十年。 这事在收藏界引发不少议论,有专家在《中国文物报》上撰文指出,民间散落的文物往往被当成寻常物件,这种情况在偏远农村尤其常见。 湖南省文物局后来组织过专项普查,专门培训基层文保员识别常见文物。黄彬荣的博物馆倒是添了件镇馆之宝,现在去参观的人都能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看见那个闪着星光的蓝釉方瓶。 说来也巧,就在琮式瓶鉴定结果出来后,炎陵县文化馆收到匿名捐款,整整二十八万。汇款单上没留名字,只写着"茶油钱"三个字。有知情人透露,李永韶后来改行做茶叶生意,再没碰过古玩。倒是那对老夫妻,现在还在村里卖着山茶油,用的换成了塑料油壶。 文章来源: 1. 明代瓷器鉴定相关描述参考《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 2. 琮式瓶历史背景引自《中国古代礼器研究》(故宫博物院出版社) 3. 2015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明代钧窑花盆成交记录 4. 湖南省炎陵县2016-2020年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5. 《中国文物报》2017年3月刊载的民间文物保护专题报道

0 阅读:230

猜你喜欢

英国大家谈

英国大家谈

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