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江苏一男子整整消失了七年,结果被找到时,他竟躺在桥洞下面玩手机。而让他亲属感到气愤的是,男子不但有儿有女,还有七十多岁的老人等着他赡养,但男子为了自己的逍遥自在,竟对家人如此不负责任。 2025年5月14日凌晨,江苏常州的运河畔飘着细雨,52岁的张建国蜷缩在朝阳桥洞的防潮垫上,手机屏幕的蓝光映着他眼角的皱纹,短视频里的搞笑段子正播放到第17个。 他没听见身后的脚步声,直到表弟李强的怒吼穿透雨声:"你女儿考上大学了,你妈在医院ICU!" 桥洞里的"家当"简陋得刺眼:蛇皮袋里装着三套换洗衣物,充电宝插在桥墩的隐蔽插座上,塑料盆里泡着三天前的面条。 李强注意到,表哥手机相册里存着很多张桥梁照片——这是他七年来"打卡"过的23座桥洞,每一张都精准标注了经纬度和遮蔽风雨的最佳角度。 2017年深秋的深夜,张建国盯着桌上的缴费单:女儿的学费3800元、母亲的降压药费560元、房贷月供4200元,妻子在里屋咳嗽,他摸了摸口袋里的27元硬币,想起白天被老板骂"废物"的场景。 当挂钟指向12点,他把仅有的5000元现金塞进女儿书包,带着换洗衣物和一部二手手机,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最初的日子像一场荒诞的流浪,他在南京火车站做过搬运工,在苏州电子厂拧过螺丝,最终发现桥洞才是最安全的栖息地。 他学会了在ATM机旁蹭WiFi,用免费发放的报纸铺垫防潮,甚至摸清了环卫车的垃圾投放时间——这些生存技巧,让他在城市夹缝中构建了一套独特的生存法则。 李强找到他时,张建国正在观看"中年男人的自我救赎"直播,镜头里的主播唾沫横飞:"摆脱家庭才能找回自我!" 他的购物车躺着三件商品:折叠躺椅、太阳能充电器、降噪耳机——全是用注册新账号换来的优惠券购买。 而现实中,母亲因思念成疾住院,女儿在作文里写"爸爸变成了手机里的头像"。 社区调解室里,张建国的妻子攥着泛黄的结婚证:"他走后,女儿总说梦见桥洞下的星星。" 而他始终重复着同一句话:"我就是想喘口气。" 心理咨询师发现,他手机里的桥梁照片暗含心理隐喻——桥洞既是避难所,也是困住他的无形牢笼。 这起事件与2021年浙江的"隧道爸爸"事件形成刺痛对照:45岁的陈永明因生意失败,在隧道里生活三年,每天通过短视频观看儿子的成长。 两起事件的主人公都选择了物理逃离与精神麻痹,共同折射出中年男性在责任与压力间的挣扎。 不同的是,陈永明最终在公益组织帮助下回归家庭,而张建国的逃避显得更具争议性。 国家卫健委2023年数据显示,中年男性抑郁检出率达18.7%,其中"家庭责任过载"是重要诱因。 这些躲在城市缝隙中的中年人,用极端方式对抗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存困境,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镜像。 从法律层面审视,张建国的行为已触及多重责任边界: 1.赡养与抚养义务的法定约束 《民法典》第1058条规定"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和保护义务",第1067条明确"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义务"。张建国离家七年未履行上述义务,其妻可依据第1059条要求其承担家庭支出补偿。 2.遗弃行为的司法认定 根据《刑法》第261条,"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构成遗弃罪。张建国的母亲已75岁,女儿未成年,其长期逃避责任的行为可能被认定为"情节恶劣",面临刑事追责。 3.婚姻关系的存续争议 其妻可依据《民法典》第1079条,以"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为由起诉离婚,并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但法律同时强调,离婚后张建国仍需承担子女抚养费至其成年。 在社区与警方的介入下,张建国最终同意先回家探望母亲,当他推开ICU病房的门,女儿递来的笔记本里夹着七年来所有的寻父启事。 银行流水显示,他七年来通过零工攒下的3.7万元,被悄悄转至家庭账户——这是他在像素世界外,对家庭最后的温柔。 张建国的手机里,搞笑短视频逐渐被招聘信息取代,他开始学习桥梁维护技能——那些曾被他当作避难所的桥洞,或许将成为他重建责任的起点。 社区调解员的话在耳边回响:"逃避解决不了重量,但分担可以。" 这起事件最终指向一个沉重的社会命题:当"中年顶梁柱"成为高压符号,当"上有老下有小"从家庭伦理变为生存咒语,我们的社会该如何托住那些即将崩塌的肩膀? 张建国的七年逃避,不是简单的道德失责,而是现代中年困境的极端投射——房贷车贷的重压、职场竞争的残酷、传统责任观的裹挟,共同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网。 正如社会学家沈奕斐所言:"家庭责任不应是个体的孤军奋战,而应是社会支持系统的协同托举。" 毕竟,每个选择逃避的灵魂深处,或许都藏着未被看见的伤痛与绝望。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章为真实事件整理评述,无不良引导,文中均使用化名)
2020年,江苏盐城,一女子与相亲对象见面,一口气点了快7000元的菜,男子问她
【9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