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病因:属于罕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大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岑岑谈健康 2025-05-17 23:34:53

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

病因:属于罕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大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也可因自身基因自发突变致病。是由于合成胆汁酸过程中至少14种酶(如3β - 脱氢酶、5β - 还原酶、氧固醇7α - 羟化酶等 )中的某一种出现缺陷,使先天性胆固醇合成胆汁酸受阻。已报道的相关基因异常涉及16号染色体的hsd3b7基因、7号染色体的akr1d1基因、8号染色体的cyp7b1基因等。

症状:症状和体征常首发于新生儿或婴儿期,也可成年发病但病情较轻。最早出现黄疸,伴有发育迟缓、脂肪泻等;随病情发展,淤胆性肝病加重,出现肝脏肿大,甚至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脾脏也可能肿大 ;因吸收脂溶性维生素障碍,出现维生素A缺乏相关视力问题、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佝偻病和骨软化、维生素E缺乏相关发育迟缓、维生素K缺乏相关凝血功能异常(易出血、皮肤瘀斑 );部分病例有进行性神经疾病。不同酶缺陷临床表现有差异,如3β - 羟基类固醇 - δ5 - c27 - 类固醇脱氢酶缺乏,发病年龄3个月至14岁不等,多在3岁前,以黄疸、肝脾大、脂肪泻为主,年龄较大者表现为佝偻病、生长发育迟缓等 。

诊断:基因测序可发现合成胆汁酸过程中酶的dna序列突变(点突变、小片段插入或缺失等 )用于诊断和分型;肝功能检查示血清胆红素升高、转氨酶异常 ;尿快原子轰击质谱法显示胆汁酸升高;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仪可分析胆汁酸成分;肝穿刺活检可见肝巨细胞样变、炎症性改变、胆汁淤积,部分有胆管紊乱或胆管增生、肝纤维化等。

治疗:主要依靠药物治疗,部分病情进展至肝功能衰竭或肝硬化患者考虑肝移植。如明确2 - 甲酰coa消旋酶缺陷,需限制饮食中支链脂肪酸摄入 。

0 阅读:4
岑岑谈健康

岑岑谈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