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位86岁老农掏出一破包,政府人员看到后震惊不已,急忙上报中央,他究竟隐瞒了什么?又为何会惊动中央? 2011年1月4日,河南的冬天格外寒冷,腊月初一的白衣阁北街村笼罩在一片萧瑟中。刚刚慰问完范县贫困户的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本可以结束这次下乡走访,但他摆了摆手,示意还要再看看。 车子缓缓驶过北街村时,坐在副驾驶位的一名干部无意间提了一句:"这个村里有个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兵,在当地挺受人尊敬的。"话音刚落,卢展工的眼睛就亮了,立刻让司机停车。在他看来,这些革命老兵如今是走一个少一个,每一个都是国家的宝贝,必须要亲自去看看。 走进村子,卢展工并没有急着直奔目标,而是沿路走访了几户村民,看看大家的生活状况。正当一行人准备去下一家时,一个发须皆白的老人杵着拐杖慢悠悠地走了过来。旁边的干部赶紧上前,低声对卢展工说:"书记,这就是那名老兵。" 老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棉袄,脸上满是岁月留下的皱纹,看起来和村里其他老人没什么两样。卢展工走上前去打招呼,老人只是点了点头,和他随意聊了几句家常。当卢展工说明来意,希望能去他家里看看时,老人大方地摆摆手:"走吧,没什么不好看的。" 跟着老人来到一处再普通不过的平房前,院子里堆着一些农具,屋子也是农村常见的砖瓦结构。老人招呼大家进屋坐坐,还说:"我生活得很好,你们不用经常来我这,我不缺什么。" 进了客厅,卢展工被墙上的几幅照片吸引住了。那是几张泛黄的军装照,照片虽然年代久远,但能清楚看到照片中那个年轻士兵的军装上挂满了勋章。仔细一对比,照片上那张年轻的脸分明就是眼前这位和蔼的老人。 "李老啊,您这照片上的勋章可真不少,都是什么勋章?能让我们开开眼界吗?"卢展工好奇地问道。 老人豪迈地笑了笑:"可以啊,你们等等。"说着就往里屋走去。过了一会儿,他捧着一个用白布包得严严实实的东西走了出来。这个布包看起来已经很破旧了,布料都有些发黄,但老人拿着它的动作却格外小心,仿佛捧着什么珍贵的宝贝。 老人把布包轻轻放在桌子上,缓缓解开那些已经松散的布条。随着白布一层层展开,里面的东西逐渐显露出来——一本本发黄的证书,一枚枚闪着微光的勋章。 当"特等功"、"特等人民功臣"、"战斗模范"这些字眼映入眼帘时,屋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卢展工瞪大了眼睛,其他随行人员也都倒吸了一口凉气。谁能想到,这个在村里默默生活了几十年的朴素老农,竟然是共和国的特等功臣! 在1925年端午节,李文祥出生在这个叫北街村的小地方。那时候正是军阀混战的年代,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苦得不行。李文祥从小就跟着父母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能活下来就算是祖宗保佑了。这种苦日子一直熬到解放军来了河南,才算有了转机。 1947年12月的一个寒冬,22岁的李文祥听说解放军在招兵,他二话不说就去报了名。就这样,他成了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第29师第85团的一名战士。当时的华东野战军是由粟裕大将任代司令,这支部队以善打防御战著称,后来在淮海战役中更是打出了威名。 李文祥第一次立功是在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那时候济南城的城墙又高又厚,城门更是坚固得很,国民党在里面布置了密密麻麻的火力点。上级交给李文祥所在小队一个艰巨任务:炸开城门,为大部队进城开路。 战斗一打响,敌人的机枪就像泼水一样朝他们扫射。李文祥和战友们顶着枪林弹雨往前冲,一个个战友在身边倒下,最后只有他一个人冲到了城门底下。可是到了地方他才发现,这点炸药根本炸不开这么厚的城门。 "这可怎么办?"李文祥在城门下急得团团转。要是任务完不成,大部队就进不了城,济南战役就会功亏一篑。想到这里,他咬咬牙,竟然又跑回了阵地,推着一车炸药再次冲向城门。 "轰隆"一声巨响,济南城的永镇门被炸开了一个大洞,解放军的七个纵队从这个洞口冲进城里,济南就这样解放了。李文祥这一炸,不仅为自己赢得了第一枚军功章,还用那1.2元的抚恤金买了一块手表,这块表他一直珍藏到现在。 接下来的淮海战役更是残酷。李文祥所在的10纵队在鲁楼阻击战中,以一个纵队的兵力硬扛住了国民党几个军的猛攻,硬是把杜聿明、邱清泉困成了瓮中之鳖。李文祥说起那场战斗时,眼中还闪着泪光:"一个排的士兵,最后只剩下我和两个人。我不管是战士还是连长,打仗总是冲在最前面,不怕死也不畏惧死,为国家死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渡江战役期间,李文祥的表现更加突出,党组织主动吸纳他入党,他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后来的解放上海、福州战役、平潭岛战役,他连续立功,先后获得了"特等人民功臣"和"战斗模范"的最高荣誉。 可就是这样一个英雄,在1956年响应国家建设号召时,主动脱下了军装。那时候他完全可以凭着这身功勋继续待在部队,但他选择了到福建省建设建筑公司当保卫干部。
河南一位86岁老农掏出一破包,政府人员看到后震惊不已,急忙上报中央,他究竟隐瞒了
熹然说历史
2025-05-17 23:30: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