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是未进化人种,智力低下。”这是DNA双螺旋之父詹姆斯·沃森提出的观点,他在DNA研究领域也算是一个领军人物了,他为什么会这样说,这到底是他本人的一种歧视还是一种事实?
詹姆斯·沃森1928年4月6日出生在芝加哥,家里不算富裕,父亲是商人,母亲的父亲是个裁缝。
小时候的他是个好奇心爆棚的孩子,尤其喜欢和父亲去华盛顿公园观察鸟类,12岁还在广播节目《智力儿童》里拿了100美元奖金,买了个望远镜继续研究鸟。
1943年,15岁的沃森考进芝加哥大学,1947年毕业后跑去印第安纳大学读博士。1950年拿到学位后,他先去哥本哈根做博士后研究,1951年到了剑桥大学,认识了弗朗西斯·克里克。
在剑桥,沃森和克里克联手干了件大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这可不是小打小闹,他们靠着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的X射线衍射数据,搞清楚了遗传信息是怎么储存和复制的。
这发现直接把生物学带进了新时代,为后来的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医学研究铺平了路。1962年,他俩加上莫里斯·威尔金斯一起拿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沃森那时候才34岁。
后来他在哈佛大学教书,还跑去冷泉港实验室当领导,把遗传学和癌症研究推向了新高度。不过,他的性格有点“口无遮拦”,喜欢对敏感话题发表意见,这也为他后来的麻烦埋下了种子。
2007年10月14日,沃森在冷泉港实验室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报》采访时,说非洲人的智力比其他种族低,还扯什么“基因突变”的理由。
这话一出口,简直像捅了马蜂窝,大家纷纷站出来反驳,说他的观点压根没科学依据。研究早就表明,智力是个复杂的东西,受环境、教育、经济条件影响巨大,跟基因没啥直接关系。
种族这玩意儿在遗传学上根本不是个明确的分类,沃森这话完全站不住脚。10月18日,冷泉港实验室赶紧发声明,说他的观点跟他们的理念不符,直接把他职务停了。
第二天,沃森在《独立报》上道歉,承认自己没证据,可这时候谁还听啊?抗议的人都跑到实验室门口嚷嚷了。
其实,沃森这人一直有点“口不择言”的毛病。他年轻时就喜欢发表大胆看法,但这次彻底玩脱了。科学界很快给他定了性:这不是科学,是偏见。
研究人员反复强调,智力差异跟种族没啥生物学联系,沃森拿基因说事儿,完全是对科学的滥用。结果呢?他被冷泉港实验室踢出管理层,好多机构把他的荣誉头衔也收回了。
2007年那次风波后,他的事业基本凉了。
2014年,沃森因为经济问题把诺贝尔奖章拿去拍卖,卖了400多万美元,后来被个俄罗斯富豪买下又还给他。到了2019年,他在个纪录片里又嘴硬,重申了类似的种族观点,直接把剩下几个荣誉头衔也丢了。
到2025年,97岁的沃森已经低调得不行,基本退出公众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