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刚在WTO对美“宣战”,不到48小时又服软了,特朗普:印度同意对美零关税!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现实版的 “嘴上过瘾,身体诚实”,事情得从 5 月 12 日说起,印度政府突然向 WTO 提交申诉,说要对美国的杏仁、苹果、核桃这些农产品加征关税,理由是美国对印度钢铝产品征收 25% 的关税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结果还不到 48 小时,特朗普就在 5 月 15 日宣布,印度已经同意对美国商品 “零关税”,而且连具体协议内容都没公布,印度外长苏杰生只能尴尬地出来找补,说谈判还没敲定,一切都不确定。
这出反转戏的背后,其实是印度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无奈。首先,印度对美国的贸易依赖太大了。2023 到 2024 财年,印美双边贸易额才 1183 亿美元,其中印度对美出口 775 亿,进口 408 亿,顺差看起来挺美,但美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制药这些关键领域。
如果美国真的像威胁的那样对印度更多商品加征关税,印度出口企业的日子会很难过。比如印度钢铁行业,2024/2025 财年净进口量创了 9 年新高,本土企业本来就压力山大,再被美国卡脖子,可能直接影响莫迪的 “印度制造” 计划。
其次,美国的施压手段太直接了,特朗普一边在公开场合宣称印度同意零关税,一边在 5 月 15 日警告苹果公司不要在印度扩大产能,还说印度是 “全球关税最高的国家之一”。
这一招打蛇打七寸 —— 印度正拼命吸引外资,尤其是像苹果这样的巨头,如果美国真的施压让苹果撤回投资,印度的制造业升级计划就会受挫。
更关键的是,美国可能在军事合作上卡印度的脖子,2025 年 2 月,特朗普刚承诺要向印度出售 F-35 战斗机,如果因为关税问题闹翻,这些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军售订单可能泡汤。
另外,印度国内的经济状况也不允许它硬刚,2025 年印度 GDP 增长率预计只有 6.5%,比前几年明显放缓,外汇储备从去年的 6756 亿美元降到了 6579 亿,卢比汇率还在下跌。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政府根本经不起贸易战的折腾。
更麻烦的是,印度 4 月份刚对进口钢铁加征 12% 的临时关税,本意是保护本土产业,结果反而导致进口成本上升,进一步挤压了国内企业的利润。如果再和美国打关税战,印度经济可能陷入恶性循环。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细节是,印度其实早就想和美国谈零关税了,今年 4 月,印度就曾提议在钢铁、汽车零部件和药品领域和美国互免关税,但谈判没成功。这
次突然在 WTO 申诉,更像是一种谈判策略 —— 先摆出强硬姿态,然后在谈判中用 “放弃加征关税” 作为筹码,换取美国在其他领域的让步。比如印度可能希望美国恢复对印度的普惠制待遇,或者在农业补贴、市场准入等问题上松口。
不过,印度的如意算盘可能打错了,特朗普这个人谈判风格向来是 “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他不会轻易让印度占到便宜。
按照美国的尿性,就算印度同意零关税,肯定会要求印度开放更多市场,比如农产品、汽车和金融领域,甚至可能要求印度调整产业补贴政策,这对莫迪政府来说是个两难选择。
更尴尬的是,印度国内对美妥协的声音很大,农民协会已经在抗议印美贸易协议,担心美国农产品涌入会冲击本土市场。
说白了,印度这次的 “宣战” 和 “服软”,本质上是一场实力不对等的博弈。美国用关税大棒和军事合作作为筹码,印度在经济压力和地缘政治需求面前只能低头。
这种 “先硬后软” 的套路,其实是很多国家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无奈选择 —— 既能给国内一个交代,又能在实际利益上做出妥协。
但问题在于,印度这次妥协得太快,连 WTO 申诉都没走完程序就服软,反而暴露了自己的底牌,以后在和美国的谈判中可能更被动。
最后,这件事也给其他国家提了个醒:在国际贸易中,实力才是硬道理。印度想通过 WTO 规则来对抗美国,但美国根本不在乎这些规则,直接用单边主义施压。
而印度既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反制,又在军事和科技上依赖美国,最终只能吞下苦果。这种局面,短期内恐怕很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