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陈赓在上海见到了小姨子。多年不见,小姨子出落的亭亭玉立,已长成了大美女,这让陈赓有了个想法,便说:“我给你介绍个对象。”小姨子脸通红,说:“可以去见一见,合适的话就和对方处一处!”
1949年的上海街头还残留着战火痕迹,陈赓将军站在霞飞路的老宅门前,望着眼前亭亭玉立的年轻姑娘恍了神。
这是妻子王根英的胞妹王璇梅,十二年前姐姐出嫁时她还是个扎羊角辫的小丫头,如今已出落成落落大方的知识女性。
看着小姨子发间别着的蓝布发卡,陈赓突然想起前线那位独身带娃的老战友,已经34岁的三野兵团司令员陈锡联。
王璇梅此时刚从南京中央大学毕业,穿着浅蓝布学生装,齐耳短发透着书卷气。
十二年前姐姐王根英与陈赓成婚时,她跟着送亲队伍走了二十里山路,亲眼看着姐姐戴上红盖头。
没想到那竟是姐妹最后一面,抗战爆发后音讯断绝,直到今天才从姐夫口中得知,姐姐早在1939年冀南反扫荡中为掩护机密文件壮烈牺牲。
陈赓心里揣着两桩心事:既要替亡妻照顾好这个孤苦伶仃的小姨子,又想给丧偶多年的老战友寻个知冷知热的伴侣。
陈锡联的妻子去年病逝,留下个三岁的娃儿,战场上叱咤风云的猛将,回家还得笨手笨脚地给孩子喂米糊。
有次陈赓去串门,看见书桌上摆着本翻烂的《育儿手册》,旁边还放着半碗糊了的米粥。
要说陈锡联的威名,那可是全军上下都竖大拇指的,1937年夜袭阳明堡机场,他带着七六九团炸了24架日本飞机,蒋介石亲自签发嘉奖令。
1938年的神头岭伏击战,愣是用步枪手榴弹打垮日军精锐部队,缴获的罐头饼干堆成小山,这等战功赫赫的虎将,却被个三岁小孩折腾得没辙。
陈赓盘算得仔细,王璇梅正牌大学生,在南京社会局当干部,知书达理,陈锡联虽是大老粗,但心思细密,带兵打仗讲究个谋定后动。
更难得两人都经历过生离死别,懂得珍惜眼前人,主意既定,陈赓趁王璇梅来沪探亲,特意安排了个"偶遇"。
那日陈赓带着王璇梅逛城隍庙,迎面撞见抱着孩子的陈锡,。司令员穿着褪色军装,胸前别着淮海战役纪念章,孩子在他怀里啃着糖画,糊得满脸都是。
王璇梅掏出手帕给孩子擦脸,陈锡联慌得直搓手,军帽都差点掉地上,这场面看得陈赓直乐,心说有门儿。
可接下来半个月,两人愣是没动静,陈赓急得在屋里转圈,公文都批不下去,那阵子他每天要往陈锡联住处跑三趟,回回都拎着瓶老白干当说客,逼得陈锡联最后跺脚:"老陈你再催,我明儿就带兵去!"
一直到等到五月末,他们二人的关系才慢慢发生改变,王璇梅要回南京上班,陈锡联奉命到上海开会。
站台上,陈赓把车票往司令员手里一塞:"顺路送送小王同志。"
火车开动时,站务员看见个穿军装的高个汉子,左手抱着睡着的孩子,右手帮女同志提藤条箱,夕阳把三个人的影子拉得老长。
后来陈赓收到南京来信,信纸上印着社会局红头笺,王璇梅写道孩子出疹子,陈锡联守了三天三夜,胡子拉碴像老了十岁。
信末附了张照片:司令员在玄武湖边教孩子认字,王璇梅蹲在旁边择野菜,陈赓把照片压在办公桌玻璃板下,逢人就显摆:"瞧瞧,这才叫革命家庭!"
婚礼定在十月革命纪念日,陈赓翻遍上海滩才凑齐六样聘礼:两斤红枣、四尺红布、六枚铜钱,还有支缴获的派克钢笔。
婚宴设在部队食堂,炊事班用萝卜雕了朵牡丹花,战士们凑份子买了对搪瓷脸盆,陈赓当证婚人,念完结婚证书突然抹眼泪:"根英要是能看见该多好..."
这桩婚事后来传为佳话,陈锡联出征朝鲜前,把存折和粮票交给妻子:"要是我回不来..."话没说完就被王璇梅捂住嘴。
等司令员跨过鸭绿江,王璇梅白天在妇联上班,晚上给前线织毛袜,还把继子送进托儿所。
有次孩子发烧说胡话喊妈妈,她整宿抱着哄,唱的还是姐姐当年教她的苏州小调。
陈赓有回去南京开会,特意绕道去看他,。进门就瞧见窗台上晒着司令员的家书,用红头绳扎成一摞。
饭桌上摆着韭菜盒子,王璇梅笑着说:"老陈来信说想吃这口,我学着做了三回才成形。"陈赓咬了口差点硌着牙,敢情司令员把子弹壳当擀面杖寄回来了。
岁月如梭,当年的小娃娃后来考上哈军工,成了导弹专家,90年代有人去采访王璇梅,她翻着泛黄的照片说:"那会儿哪懂什么情情爱爱,就觉着带兵的人实在,给孩子喂饭的样子让人心疼。"
阳光照在相框上,照片里穿军装的汉子正给妻子别发卡,那发卡还是当年城隍庙里买的蓝塑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