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5岁的台湾女作家齐邦媛回到南京,在刻有“张大飞”名字烈士墓前嚎啕大

永康说娱乐 2025-05-17 11:36:17

1999年,75岁的台湾女作家齐邦媛回到南京,在刻有“张大飞”名字烈士墓前嚎啕大哭。这段埋藏了70年的世纪之恋就此揭开。 所以,到底怎么才能做到不负山河不负卿? 二人出生于东北,他们本是青梅竹马,在抗战时期,齐邦媛去南开读书,张大飞则投身空军,成为驱逐机科优秀的毕业生。 他们本可以相伴相守,他却选择挺身而出,把小爱藏进心口,奔赴家国大爱。 分别时,张大飞曾说:“从此没有眼泪,只有战斗,只有保家卫国”。 二人虽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却常常保持书信往来。少年人的情丝,就这样在字里行间悄悄蔓延。 1943年4月,当张大飞借部队调防的机会前来探望。走在学校的操场上,张大飞突然表白,可谁都没想到这竟是二人此生见的最后一面。 之后,他们经常通信。他们聊国仇家恨,更诉说着彼此的相思。字越写越小,窄窄的信纸承载不下要说的话。 1945年5月18日,张大飞为掩护友机,不幸被敌人击中自己的战机,壮烈殉国。牺牲时,年仅26岁。在此之前他曾含泪写下:“你收到此信时,我已经死了.....我生前死后,只盼望你一生幸福”。 后来齐邦媛在回忆中写道:“张大飞的一生,在我心中,如同一朵昙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绽放,迅速阖上,落地。那般灿烂洁净,那般无以言说的高贵。” 战争胜利后,齐邦媛回到台湾任教。 52年之后,她又踏上了回大陆的脚步,来到南京航空烈士公墓,在张大飞的墓前站了很久很久。 她提笔写下《巨流河》,为了记录自己的爱人,也为了留住那个动人的时代。 在书中,她从大陆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以缜密通透的笔力,描绘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起伏。 她说:那是一个有骨气的时代,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 正因为如此,《巨流河》一经问世,就有人评价“山河震动”。因为这本书不仅是齐邦媛个人的回忆录,更是一部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 2024年3月28日,齐邦媛与世长辞,享年100岁。她没有辜负张大飞的盼望,幸福地走完了这一生。 离世前,她拒绝将《巨流河》拍成电影,她说:“不愿看到他短促的一生成为一个热闹的电影”。 幸好这本书仍在出版,我们得以见识那段跨越一个世纪的浩荡沉浮,亲身感受她所书写的“最有骨气的中国”。 正版巨流河 家国爱情

0 阅读:68

猜你喜欢

永康说娱乐

永康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