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86年,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身染重病,家人请道士为他祈福,道士问他:“你这辈子都造了什么孽?”迷迷糊糊的王献之,忽然睁开眼睛说:“别的想不起来了,只记得休了郗道茂。” 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两代书圣,一代宗师。父子俩都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对中国书法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影响。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王献之是他最小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书法天赋,父亲王羲之见状,从小就倾注全部心血,精心培养他。 王羲之不仅传授儿子最精华的书法技艺,还以身作则,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要求儿子勤奋苦练,王献之也不负父亲期望,刻苦钻研书法艺术。 在王羲之的悉心培养下,王献之的书法造诣有了飞速的进步,他的书法风格与父亲有异曲同工之妙,字体遒劲挺拔、气势雄伟,又不失柔美灵秀。 当时的人称赞王羲之父子的书法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于是并称他们为“二王”,意为书圣和书圣的嫡传弟子。 王献之17岁那年,王羲之为他选择了一位名门出身的表妹郗道茂作为妻子。郗道茂是东晋重臣郗鉴的孙女,不仅才貌双全、温柔善解人意,而且与王献之从小就是青梅竹马。 两人一见钟情,婚后感情十分投诚,共同生活得非常幸福。 婚后不久,郗道茂为王献之生了一个女儿,取名王玉润。然而好景不长,这个才出生没多久的女儿就夭折了,郗道茂悲痛欲绝。 王献之心中也十分伤痛,但为了扶持妻子走出丧女之痛,他尽了全力照顾妻子,郗道茂在他的呵护下终于慢慢走出了悲伤的阴影。 七年的婚姻生活是王献之一生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光,和心爱的妻子相濡以沫的日子,对他来说是无比珍贵的。每当有闲暇时,王献之就忘我地书写,将对爱情的赞美之词融入笔墨之中。 他笔下的文字活泼飞扬,如同他们初逢时的心动,郗道茂也常常默默聆听,看着丈夫为她书写的文字,心中满溢着幸福的泪水。 然而好景不长,一纸圣旨却将他们的命运玩弄于股掌之间,361年,王献之的父亲王羲之和妻子的父亲郗昙先都相继去世,一家人难免感到哀痛,没想到更大的变故正在酝酿之中。 当时的皇帝司马昱有一个宠爱的女儿,名叫新安公主,公主的先任丈夫是权臣桓温的儿子,后来两人离婚。新安公主听说王家的王献之才华横溢、人品不凡,一直很仰慕他。 于是她请求父皇,要改嫁给王献之。 皇帝对儿女向来是百依百顺的,为了满足公主,他下旨让王献之休妻,再娶公主为妻。 这道震撼的圣旨让王献之和郗道茂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与痛苦中,他们两人感情甚笃,根本舍不得分开。王献之想方设法想推辞这门亲事,甚至不惜烧烫自己的双足,希望能使公主死心。 但是新安公主志在必得,即使王献之烧毁了双足,她还是执意要嫁给王献之。 再三思虑,王献之终究没有办法违抗皇命,他只能忍痛写下休书,和心爱的妻子郗道茂离婚。郗道茂伤心欲绝,在绝望中离开了人世,而王献之也一蹶不振,再难笑颜。 虽然王献之步入仕途,得以飞黄腾达,但他终生对不起郗道茂,内心始终惴惴不安、自责不已。每每想起与郗道茂的种种点滴,王献之就悲从中来。 晚年的时候,王献之还纳了一个妾室,名叫桃叶。这桃叶极似年轻时的郗道茂,王献之也因此十分宠爱她。 在王献之82岁高龄的时候,他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之际,他凄然叹息,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和心爱的郗道茂白头到老,相濡以沫。 王献之和郗道茂的故事充满了悲凉与无奈,可见在那个时代,大环境的强横与个人的渺小是多么的不相匹配。我们都期盼一生一次的真爱能永远长存,但很多事终究难逃命运的安排。
公元386年,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身染重病,家人请道士为他祈福,道士问他:“你这辈
爱吃凉拌菜
2025-05-17 09:51:57
0
阅读: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