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除夕,徐悲鸿为挚友刘金涛作画,刚画完两只公鸡,突然停电了。一时间没办法

时说历史 2025-05-16 14:11:50

1947年除夕,徐悲鸿为挚友刘金涛作画,刚画完两只公鸡,突然停电了。一时间没办法完成,徐悲鸿便索性在画上写道:“为刘金涛君糊窗。”不料,后来齐白石看到这幅画,仅仅寥寥数笔,就成就了这幅不世之作《金鸡图》。

那年头北平的冬天冷得能冻掉耳朵,可有个叫刘金涛的小伙子愣是咬着牙在琉璃厂当学徒。

刘金涛命是真苦,六岁没了娘,十一岁揣着半块窝头从河北枣强走到北京城,足足走了七天七夜。

刚进宝华斋裱画店那会儿,掌柜的只管饭不给工钱,寒冬腊月里他缩在墙角直打哆嗦,正巧让来装裱画的张大千撞见了。

张大千当场画了幅画让他去当铺换棉袄,这才没冻死在那个冬天。

他之所以能混出名堂,全靠一双巧手和肯吃苦的性子,他在宝华斋学了整整十年手艺,从刷浆糊到揭裱古画样样精通。

1946年刚在胡同口支起摊子那阵子,门脸小得转不开身,可架不住手艺实在好。

有天徐悲鸿抱着画来找他装裱,说是要送去国外展览的《八十七神仙卷》。

他愣是把这幅千年古画拾掇得跟新画似的,破损的地方补得天衣无缝,脏污的侍女脸经他拿酒烧棉绒的法子一捯饬,个个面若桃花。

徐悲鸿看直了眼,转头就把齐白石、李可染这些大画家的活儿全介绍过来了。

1947年大年三十晚上,他拿着瓶二锅头去徐悲鸿家拜年,对方喝高兴了说要送他幅《金鸡图》,铺开宣纸三笔两笔勾出两只威风凛凛的大公鸡。

眼瞅着要画石头花草了,电灯突然灭了,那年头停电是常事,索性摸着黑在画上题了"为刘金涛君糊窗",说改天再补画。

谁成想这一改就改到了1953年,徐突发脑溢血走了,那幅半截子画就成了绝笔。

要说这画后来能成宝贝,还得感谢齐白石,有天齐老头来找他装裱送给毛主席的《松鹰图》,瞅见墙上挂的半幅画直拍大腿:"徐老弟这鸡画得精神,就是脚下空得慌!"也不管九十多岁高龄,抓起笔就在空白处添了块大石头,补上几丛兰草。

两只公鸡顿时活泛起来,一只昂头挺胸站在石头上,另一只在草窝里刨食,看着就跟要打鸣似的。

他捧着这画哭得跟泪人似的,转头就把它装裱得板板正正,后来人民大会堂要挂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二十多米长的画布别人都不敢接,他带着徒弟熬了三天三夜,硬是把画裱得平平整整。

打这以后,北京城里的画家没有不服他的,连老舍都在吴祖光的婚宴上举着酒杯喊:"大伙先敬装裱大师刘金涛!"

而他这辈子最得意的事,除了给国家领导人装裱过画,就是家里藏着那幅《金鸡图》。

徐悲鸿画的鸡雄赳赳气昂昂,齐白石补的石头兰草透着股子野趣,两位大师的笔墨隔着生死在这张纸上碰出了火花。

后来有专家估价说这画值半个亿,他嘿嘿一笑:"给座金山也不换,这是老哥俩给我留的念想。"

如今去琉璃厂转悠,还能听见老辈人念叨刘金涛的故事,一个装裱匠能跟徐、齐这样的大家交心,靠的不是溜须拍马,是实打实的手艺和做人本分。

就像齐白石当年叮嘱他的:"别当裱画买卖人,要当裱画手艺人。"这话他记了一辈子,八九十岁了还戴着老花镜亲自调浆糊,他说装裱,就跟做人一样,差一毫厘都糊弄不了人。

0 阅读:73

评论列表

ZM

ZM

1
2025-05-17 01:04

永远的大师!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