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冬天,江西谭家桥阵地上,枪声炸裂,硝烟滚滚,一个年轻指挥员腹部中弹,鲜

时说历史 2025-05-16 10:38:00

1934年冬天,江西谭家桥阵地上,枪声炸裂,硝烟滚滚,一个年轻指挥员腹部中弹,鲜血染红棉衣。他死死咬着牙,没有倒下,还在指挥突围。

战士们哭着喊:“军团长,快撤!”他却大吼:“打完这一仗再说!”22岁,寻淮洲的生命停在了枪林弹雨里。

寻淮洲生在湖南浏阳,1912年,农历腊月,家里穷得叮当响,他从小懂事,9岁进私塾,13岁那年看到村民被土豪欺压,愤愤不平,就组织同学糊土豪家的门,撒传单。

他说:“这世道,穷人活不起,总得有人管。”1927年,毛泽东在浏阳发动秋收起义,15岁的寻淮洲毅然报名参军,说:“我要上山打仗,跟毛委员干革命!”

那年,他成了井冈山最小的红军战士,别人嫌他年纪小,不让上阵,他就偷偷背枪练。

1928年,井冈山急缺武器,他自告奋勇,扮成放牛娃,混进土豪家,只带一颗子弹,却智取十支枪。

他趁土豪家人聚餐,偷偷把枪都搬到草垛下藏好,再放火引人围观,趁乱把枪送回山上,毛泽东听说后,拍着他肩膀说:“这娃胆子真大,是个小英雄!”

从那以后,寻淮洲一路升,打反“围剿”的仗,他总是冲在前头,1930年,18岁那年,他带着红100团守在龙冈万功山顶。

敌人一个劲儿往山上冲,他硬是带着弟兄们守住了十八轮攻击,连敌人指挥官张辉瓒都被他们活捉了。

毛泽东高兴得亲自签令提拔他做红35师师长,18岁,一个毛头小伙子,就指挥一个师。

两年后,国民党又调动重兵围剿中央苏区,寻淮洲被派去牵制敌军,他带着红21军穿插在黄陂周边,把敌人几路兵马都拖在战场外,给主力部队制造了歼灭52师的机会。

那场仗,打得敌人死伤惨重,红军这边却没损几人,中央军委给他发了二等红星奖章,说他是“灵活用兵的奇才”。

1933年,他被任命为红七军团军团长,同时还兼任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总指挥。

他才21岁,整个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军团长,他带部队从福建转战浙、皖、赣交界,几个月时间连打六仗,把一路敌人打得丢盔弃甲。

他在闽北山区打的木芹山遭遇战最出名,他们不过三千人,碰上了号称“铁军”的国民党一个精锐团和两个增援团。

他分析地形后,先布伏再诱敌,最后反包围,一口气端了敌人一个团,还打退两个团,这种战法后来被粟裕多次借鉴。

寻淮洲打仗从不打空仗,他常说:“打仗不是比狠,是比谁能熬。”他带兵不摆官架子,战士叫他“淮哥”,战前他亲自巡岗,战时他一马当先。

1934年12月,红七军团和红10军合编为红19师,开始北上抗日,没走多远,就在江西谭家桥遇到王耀武部队的阻击。

那天夜里,他们翻山越岭赶路,没想到对面敌人提前占了山头,他知道不能硬攻,就派一个连从右侧绕山突袭,自己带主力正面进攻。

枪战一打就是一整天,中午时分,他腹部中弹,血直流,但他死咬牙关,照旧拿望远镜指挥作战。

他让通信员递话:“阵地不能退,等掩护部队过山口再说。”战士们想抬他撤,他吼了一句:“我躺下了,仗还怎么打?”

等部队全员转移,他才放下望远镜,可已经晚了,流血过多,撑不住了,他倒在担架上,嘴角还在动:“我们会赢的。”那年冬天,他没能跨过那座山口。

他的尸体葬在山谷,战士们捡来松枝盖着,哭成一团。

很多年后,粟裕在回忆录里写:“若淮洲不死,红军必多一元帅。”

陈毅也亲自为他题碑:“毕生为革命利益牺牲到底,足为抗日战士楷模。”

在粟裕看来,寻淮洲带兵讲方法,灵活,肯琢磨,从不硬拼,他说寻淮洲是“红军里最有脑子的青年将领”。

寻淮洲没留下后代,没拍过照片,连军装都没一件留下。

2009年,他被评为“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湖南浏阳给他修了故居纪念馆,陈列着一支红缨枪、一张战场手绘图和他用过的望远镜。

现在去浏阳的人,常常会听到一个传说:红军里,有个最年轻的军团长,他22岁死在战场上,说打完这一仗再说。那人叫寻淮洲。

0 阅读:42

猜你喜欢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