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姓埋名29年为新中国制造了12种火箭,他就是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同样是中华民族之脊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9年,一项沉默多年的评选结果公布,23位科学家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领奖台上,有一位满头白发、步履缓慢的老人,他叫王希季,很少人认识他,也不知道他曾为中国航天整整奋斗了几十年。 王希季出生于1921年云南一个普通家庭,母亲是白族人,少年时期正值战乱,生活艰难,他靠着自己努力考入了西南联大,学习工程物理,西南联大物质条件极差,冬天屋顶滴水成冰,但他从不抱怨。 学业之余,他喜欢阅读中外文学作品,尤其关注时局,他亲眼见到日本飞机轰炸昆明,也看到了无数同龄人奔赴前线,那时,他心里埋下了一个念头:中国不能再被欺负,必须靠科技强国。 大学毕业后,他赴美国留学,主攻热力发电,在短时间内,他取得了两个工程硕士学位,还曾在通用电气实习,很多人都劝他留下,工资高,生活稳定。 但他看到国内解放军露宿街头的照片后,再也坐不住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能做一个在异国生活安逸的工程师,1950年,他搭乘“威尔逊总统号”回国,投入新中国工业建设。 回国后,他在多所高校任教,教授动力工程课程,他本以为会在热力工程领域工作一辈子,但1958年,一纸调令改变了他的方向,国家决定研制火箭,急需人才。 虽然他没有航天专业背景,但他没有推辞,立即服从安排,他搬到北京航天单位,住在简易宿舍里,厕所改成的实验室就是他们的指挥中心。 没有资料,就自己翻译苏联的火箭教材;没有设备,就用算盘做数据分析;没有充压设备,就用自行车打气筒给燃料罐加压,每天早上天未亮就开始工作,一直忙到深夜。 1960年,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在酒泉成功发射,他是技术负责人之一,这次试验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次失败、复盘和推演。 技术不熟,材料有限,他们的火箭总是炸,他反复查看数据,查找每一个细节,最终找出结构缺陷,他把每一次试验都当作宝贵的经验,记录在厚厚的笔记本里。 他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1970年,“长征一号”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他担任副总设计师。 但这件事之后,他继续隐姓埋名,家人只知道他在北京一个保密单位工作,从不提及任务内容,直到1999年,他的事迹才被公开。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先后完成了12种探空火箭和3种返回式卫星的研制,他提出的载人飞船构想,也被后来“神舟号”采纳。 更重要的是,他提出航天器设计必须考虑回收技术,这在当时是个极具前瞻性的观点。 他带领团队突破高温材料、防热层和姿态控制系统的难关,最终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在工作中,他一贯低调,从不争功,即便后来被授予功勋奖章,他还是每天照常买菜做饭。 身边的人说,他从不讲过去的事,连孙子都不知道他曾是航天功臣,即使晚年,他仍在写科普文章,思考新一代航天发展路径。 王希季一生经历了国家从积贫积弱到挺起脊梁,他没有建功立业的豪言壮语,也不曾在公开场合夸耀自己。 他相信科学的力量,也相信踏实肯干才是一个工程师的本分,他活着的意义,不在于被人记住名字,而是用尽一生,把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他还在整理资料,希望年轻人能更早理解航天的价值。 他把自己比作一块垫在下面的石头,没有人看见,但正因为这些石头,火箭才能稳稳升空,这个比喻简单、朴素,却准确地表达了他的一生。 王希季,名字不响,却沉稳有力,他用几十年时间,默默支撑起中国航天的底座。 从探空火箭到返回卫星,他在一个个艰难的节点上挺身而出,铺平了通往太空的道路,他不为名,不图利,只求做好一件事,他是那个时代无数科学家的缩影,也是今天值得我们铭记的榜样。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光明网——为中国造12种火箭的王希季101岁了!生日快乐
隐姓埋名29年为新中国制造了12种火箭,他就是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同样是中华民族
如梦菲记
2025-05-16 09:45: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