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晋西北,百名日军特战队夜袭致副司令员牺牲!司令员韩钧怒调三团设伏,1

科技历史回忆录 2025-05-16 09:10:55

1942年,晋西北,百名日军特战队夜袭致副司令员牺牲!司令员韩钧怒调三团设伏,13小时血战后,敌酋口袋里的照片令人唏嘘!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2年3月的吕梁山区还带着早春的寒意,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员韩钧刚披上军装,门外就传来急切的敲门声。 敌工科长段世楷带来的情报让整个指挥部瞬间沸腾。 横行晋西北的日军佐佐木勋特别行动队出现在石沙庄附近,这正是为副司令员刘德明报仇雪恨的绝佳机会。 这支由日军大本营精心打造的特别行动队堪称华北战场上的毒刺。 自1940年百团大战后,日军改变策略组建多支渗透分队,队员需通过严苛选拔: 枪法要能在百米外打灭香火,白刃战要连续撂倒三个壮汉,还要能说简单山西土话混入百姓。 他们配备德制电台、美式冲锋枪,每人携带两长一短三支枪械,弹药补给由专属运输队保障,专门执行斩首八路军指挥机关的任务。 两个月前的除夕夜,这支恶魔部队就曾让八分区付出惨痛代价。 当时部队转移至交城中西川南沟休整,佐佐木勋带着百余名精锐趁夜完成合围。 黎明时分突然发难,刘德明副司令员带警卫连抢占山头阻击,壮烈牺牲。 战士们含泪撤离时,还能听见山那边日军嚣张的狂笑。 此刻仇人送上门来,韩钧立即调集三个主力团。 看似兵力悬殊,实则大有讲究: 日军特别行动队每人携带三百发子弹,配有掷弹筒和轻机枪,普通游击队根本啃不动。 更棘手的是他们随时能呼叫空中支援,必须速战速决。 石沙庄的地形像极了个倒扣的簸箕,东西两侧山梁夹着条羊肠小道。 韩钧布下天罗地网: 五团卡住咽喉要道,四团六团分守左右山梁。 战士们趴在阴冷的山石后整整两天,啃着冻硬的窝头,终于等到猎物入网。 3月22日天蒙蒙亮,山沟里冒出队挑柴的"老乡",粗布衣裳下隐约露出锃亮的马靴。 领头的矮个子突然停步,正是佐佐木勋。 这个东京陆军大学的高材生盯着两侧山势,冷汗顺着脊梁往下淌。 他刚要下令撤退,山顶传来清脆的驳壳枪响。 霎时间整条山沟炸了锅。 五团的轻重机枪刮起金属风暴,把日军压得抬不起头。 四团战士顺着西坡猛冲下来,刺刀在晨光中寒星点点。 佐佐木勋倒也凶悍,指挥残部抢占块巨石负隅顽抗,掷弹筒打得山石迸溅。 关键时刻六团带着炸药包摸到侧后,轰隆几声巨响,日军最后的机枪哑火了。 太阳偏西时,山沟里横七竖八躺着九十多具鬼子尸体。 韩钧带着警卫员巡视战场,忽然瞥见尸堆微微颤动。 浑身是血的佐佐木勋拄着指挥刀踉跄起身,刀尖作势要切腹却突然暴起劈砍。 韩钧眼皮都没眨,二十响盒子炮喷出火舌,这个欠下无数血债的魔头终于栽进血泊。 此战彻底拔除了日军插在晋西北的毒刺。 打扫战场时发现,特别行动队每具尸体都带着刘德明烈士的照片。 他们原本计划再次偷袭分区机关。 战士们把缴获的电台和机枪擦得锃亮,这些装备后来在反扫荡中立下大功。 日军档案记载,此后再未向该地区派遣过特别行动队,改为固守据点被动防御。 那个春天,吕梁山的野花开得格外鲜艳。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太原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佐佐木勋轻装突击队覆灭记(忆第二次石沙庄战斗))

0 阅读:82

猜你喜欢

科技历史回忆录

科技历史回忆录

关注我,关注体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