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犹太人,进了一批油灯8元一个,卖10元没人要,后来他灵机一动,在店门口摆出一

小史论过去 2025-05-15 19:47:50

有个犹太人,进了一批油灯8元一个,卖10元没人要,后来他灵机一动,在店门口摆出一个牌子,上面写道:“油灯免费,还送火柴!” 在19世纪末的波兰,工业化还没完全铺开,像比亚韦斯托克这样的小镇,日子过得紧巴巴。那时候,犹太商人约瑟夫·戈德堡在镇上开了家杂货铺,卖点布料、工具啥的,生意还算过得去。他脑子活泛,镇里人都知道他算账快,手脚勤,总能整出点新花样。 有一次,他从城里供应商那弄来一批煤油灯,每盏进价8卢布。他合计着卖10卢布一盏,赚点辛苦钱不过分吧。煤油灯在当时挺实用,毕竟电灯还没普及,农村和小镇晚上全靠蜡烛或灯照明。他想着,这玩意儿应该好卖,就把灯摆在店里显眼地方,等着顾客上门。 可现实给了他一巴掌。几天下来,煤油灯愣是没动窝,来店里的人瞅一眼就走,连问价的都少。约瑟夫急了,仓库里灯堆得老高,进货的钱也套在那儿。他琢磨着降价试试,先降到9卢布,没动静;再降到8卢布,跟进价平齐,还是没人掏钱。时间一长,灯上都落灰了,他心里那个堵啊。 约瑟夫不死心,他知道这批灯质量没问题,点亮了比蜡烛强多了,�咋就卖不动呢?他冷静下来,分析了一下。8卢布在当时不是小钱,工人干半个月也就赚这点,普通人家哪舍得花这么多买个灯?再说,煤油灯得用煤油,煤油还得花钱买,算下来用不起。镇上人精打细算,宁可凑合用旧东西,也不愿多掏腰包。 就在这时候,他瞅见街角有个小贩在免费发奶酪样品,围了一堆人。不少人尝了觉得好,掏钱买了大块奶酪。约瑟夫脑子一转,心想:这不就是先勾人兴趣,再让人掏钱的路子吗?我也试试。 他当机立断,搞了个大胆的招儿:在店门口挂了个牌子,写上“油灯免费,还送火柴!”这消息一传开,镇上像炸了窝。免费送东西,谁不爱占便宜啊?没一会儿,店门口就挤满了人,灯被一抢而空。约瑟夫站在一边,乐呵呵地看着,也不拦着。 但事情没这么简单。拿了灯的人回家一试,没煤油点不亮啊。没办法,他们又跑回店里,问约瑟夫煤油多少钱。他早备好了货,说:“煤油5卢布一罐。”大家一合计,灯不要钱,5卢布买煤油能用一阵子,还行,就掏钱买了。约瑟夫这边煤油卖得飞起,库存的灯也越来越少。 其实,他早就算好了账。每盏灯进价8卢布,免费送出去看着亏,但煤油进价2卢布,卖5卢布,每罐赚3卢布。只要顾客买煤油,他就回本有赚。更妙的是,煤油用完还得再买,这生意就能一直做下去。结果,他不仅清了库存,还赚了一大笔。 这招在商业上挺有门道。约瑟夫玩的是“硬件免费,耗材赚钱”的路子,跟现在卖便宜剃须刀、靠刀片赚钱一个理儿。灯是引子,煤油才是利润点。他抓住了人爱占便宜的心理,先把人拉进来,再靠煤油把钱赚回来。 从历史背景看,这也挺能理解。19世纪末,波兰那块儿还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犹太人做生意不容易,政策压得紧,竞争也大。约瑟夫能想出这招,既清库存又赚利润,靠的就是脑子灵。他没啥背景,硬是凭智慧在夹缝里找出路。 当然,也有人说他这法子太精明,免费送灯听着好听,其实是套路。但想想,他没骗人,灯真免费,煤油价格也明摆着,买不买随你。这种玩法在商业里不算啥阴招,就是营销做得巧。 这故事放到今天也有意思。现在好多生意都这样干,比如互联网公司免费给软件,靠广告赚钱;手机卖得便宜,靠应用商店抽成赚回来。约瑟夫那时候就摸到这门道了,真是挺牛的。 再说深点,他的成功不是靠降价硬拼,而是找准了顾客的点。降价到8卢布都没人买,说明价格不是关键问题,是大家没意识到煤油灯的好。他用免费的噱头,把灯送到人手里,等他们用上了,自然就离不开煤油。这比硬推销强多了。 这事儿还提醒我们,做生意光靠老实本分不够,得有点创意。约瑟夫要是死守着10卢布卖灯,可能早就赔光了。他敢冒险,敢换思路,才翻了盘。现在创业不也这样吗?光埋头干活不行,得琢磨顾客咋想的,市场咋变的。 约瑟夫这招也不是万能的。要是镇上人压根不用煤油灯,或者煤油供不上,他的计划就泡汤了。所以,创意得建立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上,不然就是瞎折腾。 总的来说,约瑟夫的故事挺接地气,没啥高大上的理论,就是个普通商人用智慧解决问题。他没靠运气,也没坑人,硬是把死局玩活了。这不光是个生意经,也是个思路:遇到问题别硬扛,换个角度没准就柳暗花明。

0 阅读:1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