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那天,范美忠正在教室里讲课。地震一来,这位北大才子扔下满屋子学生,自己跑了出去。事后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他冷冷丢下一句:“他们又不是我的孩子,我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 范美忠,1972年出生在四川隆昌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村家庭。小时候就聪明得不行,1992年考进北京大学历史系,那可是顶尖学府,多少人挤破头都进不去。在北大,他接触到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眼界大开,开始质疑应试教育那套死板的东西。他不爱随大流,经常跟老师同学辩论,显得有点另类。1997年毕业后,他没选择留在大城市,而是回了四川,在自贡蜀光中学当老师。可他的教学风格太特立独行,跟学校领导不对付,没多久就被辞了。 之后几年,他辗转多地教书,日子过得不太稳定。直到2005年,他进了都江堰光亚学校,总算找到个能让他自由发挥的地方。他教历史,讲课生动,学生挺喜欢。可谁也没想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一切都变了。汶川地震发生时,他在教室上课,地动山摇的一瞬间,他没犹豫,直接跑了出去,留下学生在教室里。后来他在博客上写下《那一刻地动山摇》,直言自己只在乎女儿的命,其他人他管不着。这话一出,舆论炸了锅,全国上下都在骂他没良心、不配当老师,北大也公开说他丢了学校脸。他瞬间成了众矢之的,外号“范跑跑”就这么传开了。 地震后,范美忠的日子不好过。光亚学校迫于舆论压力,很快跟他解了合同,他丢了工作。面对骂声,他没低头认错,反而坚持自己的逻辑:人性的本能就是自保,道德不能绑架个人选择。这态度让很多人更生气,觉得他冷血。可他也不是完全没反思,后来他说过,如果时间倒流,他可能会试着带学生一起跑,但前提是自己得先安全。 失业后,他带着家人搬到成都,开始自己干。他开过教育机构,教点历史和哲学,靠着之前攒下的名气和能力,慢慢站稳了脚跟。他还研究《庄子》,想从老庄哲学里找点精神寄托。生活上,他变得低调,不爱抛头露面,也很少回应外界的批评。时间一长,公众的注意力渐渐散了,他也淡出了大众视野。 到了2022年,有媒体报道过他的近况。范美忠的事业算是稳定了,教育机构办得还行,收入够养家。他的女儿长大了,出国留学去了,这让他挺骄傲。当年骂过他的记者里,有人公开道歉,说之前对他太苛刻,没考虑到人性的复杂。如今,他还是住在成都,专注家庭和教学,日子过得平淡但有滋有味。他不再主动提那场地震,也不愿意炒冷饭,像是刻意跟过去划清界限。 不过,这事的影响没那么容易散。2008年那场风波后,国家对教师职业规范动了真格,明确加了“保护学生安全”的条款。这一条,跟范美忠的选择多少有点关系。他的故事,成了个活生生的教训,提醒大家:老师不只是教书,还得有担当。 有人说他自私得彻底,老师就该以学生为先,地震那会儿跑出去,等于把职业道德扔了。可也有人觉得,他不过是说了真话——生死关头,谁不先顾自己?道德这东西,说起来容易,真到那刻,未必每个人都当得了英雄。 老师的责任有边界吗?法律上,老师得保护学生,可人性里,自保本能谁能抹掉?范美忠把这矛盾撕开了给大家看:理想的教师形象,和真实的个人反应,到底哪个更真?他没给自己找借口,也没求原谅,就这么硬扛着骂声活到现在。 当年这事闹得太大,网上骂他的人多得数不过来。有人说他不配为人师表,有人甚至人肉他个人信息,想让他社死。可时间久了,风向也有变化。一些人开始反思:道德审判能不能代替人性理解?如果换成自己,真能做到舍己为人吗? 这事还推动了教育圈的改变,除了职业规范变严格,学校也开始重视安全培训,学生撤离演练多了起来。范美忠的“跑”,某种程度上成了个警钟,让大家意识到,光靠个人道德喊口号没用,制度和准备才是关键。 参考资料 “范跑跑”回归家庭,空降兵转行当司机……汶川地震13年,那些亲历者们怎样了.百度.2018-06-19
台湾这几天很乱,大家都害怕得不得了!大陆的军队真的太厉害了,很多台湾人现在才
【12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