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之死,天下恐怕没有几个人替他惋惜。而陈宫是自己一意赴死,也没什么话好说。三个人中,唯一值得人为之扼腕叹息的,便是为人清白、勇猛善战且忠心耿耿的高顺了。
白门楼上,吕布被五花大绑地带上了楼,他让曹操把绳子松一点,曹操说:“捆你这头猛虎就得紧点!”吕布不甘心就死,就神秘兮兮地说:“从今天开始,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这没头没脑的一句话,说的曹操有些蒙:“此话怎讲?”吕布道:“明公此番前来便是为了征讨我,如今我已归顺,天下再无人是您的对手。此后,由我替您领兵出征,平定天下指日可待!”
曹操不得不承认,在他见过的人里,吕布确实是顶尖的武将,不由得有些犹豫。吕布见刘备在曹操身边坐着,便对刘备说:“玄德,您是座上客,我是阶下囚,您就不能为我说句好话吗?”
刘备还没有开口,曹操接下来说:“捆绑猛虎不能不紧啊!”又说:“你何不直接对我说,而要去求刘使君呢?”说着,曹操命人给吕布松绑。
刘备一直静观事态变化,他担心曹操得吕布后,会越发强大,不利于自己日后的光复大计。为免除后患,刘备希望曹操能处死吕布。但曹操生性多疑,如果刘备大数吕布的种种劣行,恐怕不能说服曹操。
眼见曹操就要赦免吕布,于是,刘备连忙劝阻道:“明公难道忘了丁建阳、董卓之事乎?”这一句话将吕布忘恩负义,杀死义父的恶行说了出来。
这可真叫一语惊醒梦中人!曹操心想:从前丁原和董卓,与吕布恩同父子,到头来吕布依然狠心杀死他们,如果自己收容了他,不是自造心腹之患?
眼看自己被刘备一句话就判了死刑,吕布怒目圆睁,对刘备破口大骂:“大耳儿,最叵信!”
“叵”字,是“不可”两个字连起来读的一个字,它很像今日北京语之中的“甭”字,是“不用”两个字的连读与合写。
刘备,诚然是“最叵信”。吕布自己又何尝是可信呢?是他先对不起刘备,刘备在他被曹操击败于兖州以后,收容了他,指定小沛给他屯驻。他不该接受袁术的收买,于刘备与袁术作战之时,由小沛袭取下邳。
后来,刘备向他投降,他一度叫刘备到小沛去驻扎,然而他不久又把刘备赶走,弄得刘备不得不去依附曹操,引了曹操到下邳来,把他围困在白门楼上。这真是咎由自取。
吕布自己不够英雄,怪不得别人!
此时,曹操把目光转向一旁的陈宫,淡淡道:“公台平生自诩谋略无穷,今日又如何?”陈宫指着吕布道:“是此人不听陈宫之言,才走到这个地步,如果他听我的,未必会败。”
曹操接着说:“你若是死了,老母亲怎么办?”陈宫说:“我听说,以孝治天下的人,不会害别人的至亲。所以,老母是存是亡,在于明公,不在于我。”
这一刻,曹操估计都在心里骂人了。然而,他还是很有耐心地抛出了第二个话头。曹操说:“那你的妻子和儿女怎么办?”
很遗憾,视死如归的陈宫再次拒绝了他的好意。陈宫说:“我听说,施仁政于天下者,不会绝人之后。所以,我的妻儿是存是亡,在于明公,不在于我。”
随后,陈宫主动要求行刑,然后昂起头颅,义无反顾地走向了绞刑架。这一天,在下邳城的白门楼下,吕布、陈宫、高顺一起被押上了绞刑架,结束了他们在历史舞台上的演出。
吕布一世威名,最后却不是战死沙场,而是以这种方式身死!后人有诗叹曰:
“洪水滔滔淹下邳,当年吕布受擒时。空余赤兔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恋妻不纳陈宫谏,枉骂无恩大耳儿。”
以高顺的将才,如果他愿意归降的话,曹操一定不会杀他,并且还会给他一个光明的前程。只是,高顺却宁愿选择与吕布一同赴死,以生命为代价坚守他“不事二主”的忠诚。
作为一个惯于在背后捅老板刀子的反复无常之人,吕布死的时候,还能有一个如此忠贞的下属陪他上路,实在是他的幸运。反之,像高顺这种德才兼备的员工,却情愿给吕布这么一个不靠谱的老板陪葬,似乎可以说是他的不幸。
不过,在笔者看来,与其说高顺忠于的是吕布这个人,还不如说,他忠于的是自己内心的价值观。换言之,在高顺的心目中,忠义的价值很可能是比生命更高,也更值得捍卫的,所以当二者出现冲突的时候,他宁可放弃生命,保全忠义。
当然,有人放弃生命选择忠诚,也就有人会放弃忠诚选择生命。比如张辽。他当天就投降了曹操,并很快被任命为中郎将。从此,张辽的人生就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从前的张辽跟着吕布东跑西颠、反复跳槽,不要说干出什么像样的业绩,连在史书中露面的机会都很少。但跟了曹操之后,原本黯淡无光的人生就开始风生水起了——此后的张辽不仅拥有了远大前程,而且最终成为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将。
与张辽一同归降,并得到曹操重用的,还有一对父子:父亲叫陈纪,儿子叫陈群,眼下还没什么知名度,不过日后却成了赫赫有名的曹魏重臣。由他创建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影响了此后魏晋南北朝的数百年历史。
陈宫死后,曹操很讲义气地把他的老母和妻儿接到了许都,一直厚待他们,不仅将陈母供养到寿终,后来还替陈宫的女儿张罗了终身大事。陈宫若地下有知,定当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