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宦官一直给人的形象都是反派? 看看明朝大奸臣刘瑾,把持朝政三年不到,主要干了哪些事: 1,裁革冗官。 正德二年二月,裁掉了包括陕西三边总制在内的一百二十四员。三月,裁掉了天顺之后增加的通判等官四百四十五员。正德三年中,革除了云南,贵州,山东等处的十一个巡抚,又裁掉了部分地区增设的县丞,主簿,以及个别少数地区的流官。 2,抑制恩荫。 刘瑾缩小了文官,勋戚的加赠范围,正一品和从一品要有政绩才能加,勋贵必须有军功才能加。并且严格官员的恩荫标准。 3,外放京官。 主要是翰林院,就是让翰林院这帮搞学问的,外放到地方去当官,积累地方经验。 4,惩治闲散官员。 正德三年五月,考察天下官员,令致仕十八日,冠带闲住三十三人,变成庶民五人。其余凡是不合格的,要么体罚,要么致仕,要么为民,要么降级。 5,惩治贪污。 这个就非常多了,光是因查账,马文升刘大夏就被罚了不下几千石粮食。正德五年之前,明实录里面动不动就是谁谁谁,被罚一千五百石,一千石,谁谁谁,五百石,三百石,等等。要么就是查到哪儿,贪腐严重,涉及多少多少官员。比如正德三年十月,查湖广,拖欠十九年税粮,六百二十七万石,涉及包括历巡抚在内的一千一百八十二名官员。 6,调整科举名额。 因为历史遗留问题,明朝的文官主要还是来自南方地区,所以为了政策上扶持北方,正德三年,刘瑾把陕西的乡试名额增加三十五人,河南增加十五人,山东增加十五人,山西增加二十五人。正德五年,裁减江西五十人。除了乡试,还调整了会试。原本属于中卷的四川,增加十个名额,并入南卷,去挤兑闽浙赣的名额。原本的其余中卷地区划入北卷,然后北卷和南卷名额都定位一百五十人。 7,清查钱粮。 正德二年开始,刘瑾组织了大批的官员对宣府,大同,宁夏,四川,贵州,湖广,辽东,甘肃,延绥等地的粮草,马匹进行大规模盘查,涉案官员就是逮问,下狱,革职,充军,罚米等等,比如刚刚说的正德三年十月。 8,严禁盐商囤积。 正德三年,刘瑾上奏,请求派遣科道官监督运司官员,将商人囤积的盐引变卖,财产充公。 9,清丈土地。 因为到了正德年间,镇守官员包括文官,武将都在侵占官田,导致边镇的屯田子粒大幅度减少,仅辽东一地,屯田就比永乐年间少了一万八千多顷,屯田子粒少了四万六千多石。所以正德三年开始,刘瑾派遣官员,清丈边镇屯田,追讨欠。并且尤其是对对镇守官员的庄田进行清丈。然后严格规定镇守官员的土地标准。 10,增加军官考核。 在刘瑾的主持下,勋贵子弟继承爵位需要送武学,考核武艺,三年学不出来 还要降爵。不仅勋贵,各个地方应当承袭的世袭军官们也要考核弓马武艺和文化课。这刘瑾不是妥妥的反贪先锋?大家自己搜一下,里面对于刘瑾改革的负面影响写得非常的苍白。 总之就是单纯的泼脏水,什么刘瑾受贿啊,设特务机构内行厂啊,滥用罚米法大规模罚人,提升镇守太监的权力什么的。没有皇帝的默许,刘瑾敢搞这么多?!
朱元璋见到马皇后坐在龙椅上,大声呵斥道:“大胆!谁让你坐在这里的,普天之下,只有
【2评论】【4点赞】
就体验一下
没办法,谁叫文人掌握了话语权呢,只要不合他们心意的,就用春秋笔法、各种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