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回援助我国的所有专家,临走前,一位苏联专家告诉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其实你们有王就够了,他一定能扭转乾坤......为了祖国,他隐姓埋名后三次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60年,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变差了,苏联突然不跟我们合作了,还把派来的专家都撤了回去。这事儿来得太快,一下子让我们的核武器研究陷入了大麻烦。不过,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有个苏联专家在走之前说了句挺有深意的话:“其实你们有个王就行了,他能改变局面。”
这个王,就是王淦昌,1907年在江苏泰州出生,从小就想着要为国家做贡献。他特别聪明,考上了清华大学,后来还去美国深造。美国的老师想让他留下来,但他还是选择回国教书。到了上世纪50年代,他被苏联请去帮忙研究核物理,本来都有可能拿诺贝尔奖了,但因为国际形势变了,他只能回来。
苏联专家一走,中国的核武器研发就碰上了大问题。这时候,已经六十多岁的王淦昌站了出来,他放下了教书的工作,隐姓埋名去研究原子弹。那时候条件特别差,东西少,技术还被封锁,但他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干。从理论到实验,每个步骤他都特别上心。失败了不知道多少次,但他一直相信:“中国人肯定能做到!”为了国家的利益,他甘愿低调,三次和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但他从不觉得遗憾。因为他心里明白,个人的荣誉跟民族的复兴比起来,根本不算啥。他拼尽全力,让中国在短短几年里就造出了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出现了蘑菇云,中国就这样成了核大国。
王淦昌用一辈子告诉了我们,什么叫“用科学来报效祖国”。虽然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的精神却一直鼓舞着后来的人。有人评价说“有王就够了”,这既是对他的赞扬,也是对那一代默默付出的科学家们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