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有人举报一位70岁老人私藏两支手枪,民警找到他让他上交,没想到他却说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5-14 12:06:42

1996年,有人举报一位70岁老人私藏两支手枪,民警找到他让他上交,没想到他却说:“让你们看看可以,你们可没资格收走,” 1938年山东莱芜的乡间小路上,一个瘦小的身影急匆匆往招兵处赶。 这个13岁的放牛娃滕西远听说能打鬼子,顾不上和家里人打招呼就报了名。 招兵干部看他年纪实在太小,但被那股子倔劲儿打动,破例收下了这个娃娃兵。谁也想不到,这个决定开启了一段传奇人生。 在沂蒙山区的抗日队伍里,滕西远凭着机灵劲儿很快崭露头角。 1940年深秋的某个清晨,他和战友执行侦察任务时遭遇日军巡逻队。 草垛里的两人屏住呼吸,眼瞅着挎着指挥刀的日本军官越走越近。 滕西远突然抓起石块朝反方向扔去,趁着鬼子分神,抄起红缨枪就扑了上去。 这场遭遇战持续了二十多分钟,当增援部队赶到时,浑身是血的少年正死死压着受伤的军官。 此战不仅端掉敌人据点,还缴获了重要情报,庆功会上,首长把缴获的南部十四式手枪别在他腰间时,少年摸着冰凉的枪身直傻笑。 这把俗称"王八盒子"的手枪跟着他南征北战,1945年已是连长的滕西远带队巡查时,在沂水县发现了国民党特务的踪迹。 他带着两名战士绕到山梁上,三支枪同时开火制造出大部队的假象。 被吓懵的敌人窜进山谷,正好撞上赶来支援的解放军。 粟裕将军听闻此事,特意召见这个胆大心细的连长,解下自己的勃朗宁手枪相赠。 摸着枪柄上细密的防滑纹,滕西远知道这不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1950年朝鲜战场,这两支枪跟着主人跨过鸭绿江。 面对美军的坦克群,滕西远带着爆破组摸黑匍匐前进,照明弹升空的瞬间,他蹿起来甩出手雷,爆炸气浪把他掀出三米多远。 等醒过来时,耳朵里嗡嗡作响,手里还攥着打空的勃朗宁。这次战斗让他落下耳鸣的毛病,也赢得了"爆破英雄"的称号。 1996年《枪支管理法》实施后,村里传开要收缴武器的消息。 几个年轻民警上门时,70岁的老人正在院子里擦枪,看到警察要登记收缴,老人转身进屋抱出个铁皮盒子。 褪色的《持枪证》上盖着山东省公安厅钢印,还有手写的"特批保留"字样。 民警们传看着泛黄的立功证明,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二十多次战功。最后按规定取走撞针和子弹,两把老枪依然挂在堂屋墙上。 如今在莱芜干休所,人们常看见穿旧军装的老人擦拭着两支不会响的枪。 阳光透过玻璃柜照在枪身上,南部十四式的烤蓝早已斑驳,勃朗宁的握把缠着新换的牛皮绳。 民政局工作人员定期来检查时,老人总要念叨:"这是粟司令给的,这是打小鬼子得的。" 2021年退役军人事务部普查老兵资料时,档案员在泛黄的功劳簿上找到记录:滕西远,三次特等功,七次一等功。 这两支枪的故事被写入莱芜革命纪念馆的展板。在"红色记忆"展区,复制品旁边标注着:实物由滕西远同志永久珍藏。 有次市领导慰问时问及为何坚持保留,老人摸着胸前的勋章说:"看见它们就想起那些没回来的弟兄。" 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着半个世纪前的枪声。 信息来源:光明网——98岁抗美援朝老兵讲述用8斤炸药炸毁敌军坦克

0 阅读:0
亲姐姐的艾维

亲姐姐的艾维

亲姐姐的艾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