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后杀于长乐宫,灭三族。刘邦回来以后显得很高兴,但又悲天悯人地问了一句:临死之前韩信说了什么?
原来,韩信死前说自己如果当初听从谋士蒯通之言,早日自立称王,就不会沦落到被一个女流之辈所杀的下场。
刘邦听罢,轻蔑一笑,心说你韩信不过是匹夫之勇,哪里懂得什么称王之术?韩信,字孟孙,原是项羽手下名将。秦末项羽起兵反秦,韩信参与其中,屡建奇功。
及至刘邦起义,韩信见项羽刚愎自用,多不纳谏,遂归顺汉王刘邦,为汉初三杰之一。在刘邦手下,他先后平定三秦,攻取彭城,出奇制胜。
尤其是在睢水之战后,韩信被任命为左丞相,率军先头开进中原,接连攻灭魏国、赵国、燕国,一举打到齐国国都临淄,功勋卓著。他可谓汉朝的直接奠基人,为刘邦打下了一半的江山。
在刘邦帐下,韩信虽屡建奇功,却也暴露出性格中的缺陷:好大喜功,目中无人。荥阳之战时,刘邦被项羽围攻,韩信不但不给援手,还趁机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逼得刘邦不得不答应。
睢水之战后,刘邦任他为左丞相,但很快就收回了他的兵权,封他为楚王,意在防备。韩信虽为楚王,实无兵权,心中颇有不满。
前196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借机收捕了他,改封他为淮阴侯,完全剥夺军权。此后韩信愈发怨恨,在长乐宫被诱杀。
刘邦建立汉朝后,韩信的地位便岌岌可危,刘邦早就防备权臣异志,担心韩信坐大割据一方。韩信性格又直,言语犀利,数次在刘邦危难时刻不给援助,令刘邦更加猜忌。两人关系越发恶化,最终导致刘邦决心除掉他。
蒯通曾劝韩信自立为王,抗衡刘邦和项羽,成为三分天下的一脚。但韩信没有接受。他是功高盖主之人,也明白天下大势,若不顺应历史,就会被历史抛弃。
所以他至死不肯叛变刘邦,仍言君臣之义。只是他想保全地位的做法,如荥阳要挟刘邦封王,已与刘邦的王权理念背道而驰。
韩信一生波澜壮阔,却最终身死他乡,家破人亡。其擒拿诸侯、建立汉朝的功绩无人能及,却只因一时意气和刘邦决裂。望其一生,不免令人唏嘘!
韩信性格直爽,言辞犀利,曾怒斥樊哙“汝何知兵”。他屡次在刘邦危难时刻不给援手,如荥阳围城时要挟刘邦封王,固陵之战置刘邦于死地不顾,已在刘邦心中埋下怨恨。及至建立汉朝,刘邦防备异姓功臣,韩信日益受其猜忌,终于落得被杀之结局。
韩信对刘邦确有知遇之恩,项羽多次游说他投靠西楚,韩信均坚决回绝。他只是性格直率,过于好大喜功,言辞中亦无叛逆之心。
只是他想保全地位的作为,恰与刘邦的王权之争背道而驰。最终双方积怨越深,让刘邦选择除掉了他。
韩信虽有性格缺点,但对刘邦颇有忠心,只因时势使然,难免被刘邦猜忌。功高盖主,招人忌惮,这也是韩信难逃一死的宿命。其光辉一生的悲剧收场,亦令后人不胜唏嘘,对人性的弱点与历史规律,得到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