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歼-10首飞前,试飞员对送他上机的总师承诺:“放心,只要不是在空中爆

繁星入眸念成诗 2025-05-13 11:43:52

1998年,歼-10首飞前,试飞员对送他上机的总师承诺:“放心,只要不是在空中爆炸,就算摔我也给你摔到跑道上,让我们知道这十几年我们都错在了哪儿。” 这一次,歼-10C战机的横空出世,成功击落多架法国“阵风”战机,将这场冲突从印巴的地缘政治争斗,演变成了中国与西方武器系统之间的较量。 这不仅让西方军事大国倍感压力,还为中国国防出口在地区威慑力方面提供了全新的契机。 曾几何时,其他国家对中国武器的评价大多是“数据亮眼,外观先进”,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实际效能始终没有得到验证。 如今,中国通过巴基斯坦的战绩,向西方军事技术和工业展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你们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你们做不到的,我也能够实现。 可在这耀眼光环之下,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它诞生之初的步履维艰? 特别是那决定它命运的第一次起飞,又藏着多少惊心动魄和生死一线?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航空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 国际上,第三代战斗机已成为各国空军的标配,而中国却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依靠引进外国技术,还是坚持自主研发,啃下这块硬骨头。 这场关于“造不如买”的争论,几乎成了那一时期航空领域的核心话题。 毕竟,从零起步研发一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战斗机,不仅技术复杂,且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之大,足以让任何人感到胆寒。 这个关键的时刻,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将军展现出了非凡的眼光和坚定的决心。他深知,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打破依赖,避免在国际舞台上处于被动局面。 他的远见卓识,决定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方向。面对外界的质疑和反对声音,刘将军力排众议,坚定地表态:“认定歼-10必须搞下去!”这一句话,不仅为歼-10的研发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歼-10项目的预算相较于国外同类项目,简直微不足道,几乎是九牛身上的一根毛。 面对庞大的研发需求,资金上的捉襟见肘,成为了项目最大的一道难关。 中国的航空工业当时并不像今天这么成熟,科研经费的紧张让项目进展屡屡受阻。歼-10项目一度陷入了资金链断裂的困境,几乎要变成“烂尾工程”。 很多时候,项目组的人员被迫暂停工作,甚至出现了无法支付基础设施维护费用的窘境。无数次资金问题让技术人员、设计师和工程师们都曾心生退意,但他们从未放弃。 正是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才让他们咬牙坚持了下来。 当所有技术难题逐一攻克,歼-10战机的雏形终于初现,这一刻无疑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一次重要胜利。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试飞。试飞不仅仅是技术的验证,更是对所有前期努力的一次巨大考验。 飞行员和工程师们深知,每一次试飞都意味着生死攸关,任何细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无可挽回的后果。 雷强,歼-10的首席试飞员,成都某空军试飞大队的队长,在加入试飞队之前,他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飞行时间超过了1000小时。 作为一位资深飞行员,他的飞行生涯中有过无数次的试飞任务,但真正让他深刻感受到挑战的是歼-10的试飞过程。 歼-10的试飞工作从最初的地面测试开始,所谓的地面“试飞”并不是指飞行,而是雷强在机库内坐进飞机座舱,进行一系列模拟测试。 他坐在座舱内,面前放着一台大屏电视,所有的起落架和活动部件都被连接起来,然后他开始反复进行20多项规定动作的测试。 这些动作看似简单,但每次测试都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和条件下精确完成,每一个步骤都不能有任何差错。 这个过程极为枯燥且重复,雷强在这一工作中足足坚持了六七年,尽管没有飞行的快感和成就感,但这些地面上的细致操作依然至关重要,它为后来的飞行测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雷强深吸一口气,转身对身旁的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郑重承诺:“放心,只要不是在空中爆炸,就算摔我也给你摔到跑道上,让我们知道这十几年我们都错在了哪儿。” 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让在场更多的人当场就绷不住了,眼泪哗哗地流。 随后,雷强迅速调整好心态,驾驶着银白色的歼-10战机,在万众瞩目中呼啸着刺向天空。发动机的轰鸣声撕裂长空,也揪着地面上每一个人的心。 二十多分钟后,在空中飞行了整整四圈的歼-10,以一个堪称完美的姿态平稳降落在跑道上。 歼-10的成功首飞,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信源:环球网

0 阅读:27

猜你喜欢

繁星入眸念成诗

繁星入眸念成诗

繁星入眸念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