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印度不顾全世界的反对,强行吞并了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小国锡金,这个只有7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60万的小国,一夜之间成了印度第22个邦,当时,印度觉得自己捡了个战略宝地,可三十多年过去了,印度人却开始叫苦连天,甚至后悔当初的决定,网友们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你强行吞并应得的下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锡金,这个藏匿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弹丸之地,面积仅七千多平方公里,却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发挥着意想不到的作用,它北望中国,南接印度,西邻尼泊尔,东毗不丹,四面皆大国,天生便注定难以安稳,历史上,这里曾是青藏高原文明的延伸,居民多信奉藏传佛教,语言、风俗、信仰等均承袭自西藏,长期以来,锡金与控制西藏的政权保持着宗藩关系,尤其在元、明、清三代,对中原王朝常有朝贡之举,虽为小国,却不失自尊。 然而,地处“鸡脖子”地带的锡金,其地理位置之重要远超人们的想象,在印度次大陆与其东北七邦之间,横亘着一条名为西里古里走廊的狭长通道,最窄处仅二十余公里,锡金恰好位于走廊北侧,控制它,就等于扼住了印度内部交通的命门,一旦局势不稳,这条走廊极易被切断,从而使东北部陷入孤立,因此,印度对锡金的兴趣,并非源自情感或历史,而是冷冰冰的战略考量。 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的脚步从印度向北延伸,1887年,英方派兵进入锡金,强行设立“保护国”的地位,锡金国王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寻求清廷援助,但彼时的大清早已力不从心,1890年,在武力威慑与外交压力下,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署条约,承认锡金为英国的势力范围,自此,这个喜马拉雅山中的王国便如一枚棋子,被大国的力量摆布,命运难再自主。 1947年,英国人退出南亚,但留下的权力真空很快被新生的印度所填补,印度政府几乎无缝衔接地接管了英国在锡金的影响力,并与锡金签署了一份名为《维持现状协定》的条约,表面上承诺保护锡金的主权,但实质却是将其纳入印度势力范围的第一步,印度的意图并不难猜:在冷战格局初现、地区局势动荡的背景下,确保西里古里走廊的安全几乎成了国家战略的核心。 为实现这一目标,印度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1950年代开始,印度默许甚至鼓励大量尼泊尔裔移民迁入锡金,此举悄然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到了1970年代,尼泊尔裔人口已占多数,而锡金原住民的声音逐渐被边缘化,社会矛盾因此加剧,成为印度进一步介入的借口,1973年,在一场声称是“维护秩序”的行动中,印度军队进入首都甘托克,实质上接管了锡金的行政权力,锡金国王顿杜普·纳姆加尔被限制自由,原有的君主体制名存实亡。 两年后,印度对锡金发起最后一击,1975年,在印度军方和政治力量的高压下,锡金举行了一场所谓的全民公投,结果声称超过九成锡金人支持废除君主制,并加入印度,然而,这场公投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广受质疑,国际社会一度哗然,中国和巴基斯坦率先发声,批评印度违背国际法原则,联合国大会也出现了针对印度行为的谴责声音,只是由于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美苏两方均未对印度施加实质压力,锡金就此成为印度的第22个邦。 锡金的并入并未为印度带来想象中的顺利统治,首先是经济上的沉重负担,作为一个多山的边疆地区,锡金基础设施薄弱,发展成本高昂,修建一条山路便需炸山开洞,运输补给更是困难重重,中央政府每年需源源不断地拨款补贴,财政支出如泥牛入海,据统计,锡金的人均财政转移支付长期位居印度各邦前列,这种“以补养政”的模式短期内可能缓解民怨,长期却难以持续。 其次是安全层面的高压需求,锡金与中国接壤,边境线长且地势复杂,印度不得不长期驻军,以防突发事件,2017年中印在洞朗地区的对峙即发生于锡金附近,这场对峙不仅让印度承担巨大军费开支,也暴露出其在高原地区后勤薄弱的短板,地理上的优势转化为安全压力,使锡金成为印度的一块“战略负担”。 此外,统治锡金在外交上也未必是加分项,吞并锡金后,印度与不丹的关系一度紧张,后者对印度的干涉心存戒备,更为严重的是,印度东北地区的分离主义情绪被进一步激发,锡金的并入为相关势力提供了“印度压迫边疆小民族”的新口实,阿萨姆、曼尼普尔、那加兰等邦的骚乱此起彼伏,中央政府疲于应对,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 最难解决的,还是锡金本地人的心理认同问题,尽管印度政府投入大量资源用于锡金的经济建设,甚至用“人均收入全国领先”这样的数据来证明其成功,但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结构性的脆弱,锡金人口总量小、产业单一,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依赖联邦财政转移支付,失业率高企、产业缺乏、毒品问题严重,社会阴影并未因“加入印度”而消散。 信息来源:国际观察:印度非法越界挑战中国底线 人民网
印度果然不是善茬!大批美军弹药运抵印度,美国心里面乐开花,巴基斯坦知道这个时候一
【6评论】【8点赞】